赓续华南教育薪火 打造华南研学新高地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掀起研学热潮

2021-04-16 09:36   韶关日报  

走进烽火课堂,探寻历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2021年4月14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韶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华南研学(韶关)推介会在广东省博物馆隆重举行。推介会以“践行华南研学、传承星火精神”为主题,展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成果,擦亮华南研学品牌,推动韶关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本次推介会既是对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的总结,也进一步助推华南研学品牌效应的形成与扩大。

迎风奋楫正当时。眼下,韶关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的“韶关研学”品牌已然初现,韶关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进一步挖掘华南教育历史内涵,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的活化利用。在努力建设全省研学实践目的地城市的征程中,韶关正进一步推动“游+研+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继续探索文化遗产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努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韶关模式”,在全面对接融入“双区”建设中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精心推介:擦亮华南研学品牌

本次华南研学(韶关)推介会共包括五项主题活动。包括有华南研学推介会,“乐游韶关”五一活动新闻发布会,研学实践目的地城市研讨会,纪录片《烽火逆行》座谈会,“探寻历史的足迹——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优秀作品展览等,全面展示韶关研学资源及成果。

“这是多彩的世界,带着梦想闯天涯……”活动在合唱《为了明天的绽放》的悠扬旋律中拉开序幕。该合唱CD荣获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视觉影像类金奖,内容精彩感人,反响热烈,引起了在场嘉宾的阵阵掌声。随着现场幻灯片一页一页的播放,韶关丰富的文旅资源、研学资源及其成果、红色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等清晰地展现到现场嘉宾眼前。

推介会现场还进行了多层面的合作签约仪式。广州市、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教育局与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教育局签订了“合作共建广东省研学实践目的地城市协议”;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与韶关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广东省研学实践目的地城市合作框架协议”;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与韶关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共建研学实践基地协议”;韶关市、梅州市、清远市、云浮市共同签署了“粤北四市华南研学联盟合作协议”,通过多层面的合作,进一步凝聚全省力量,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会上,韶关市还为10名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研学顾问颁发了聘书。省自然资源厅向韶关市人民政府赠予华南教育历史写生创作作品。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向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坪石基地、大村基地授予了“广东省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基地”牌匾。大会还为华南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的获奖选手和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评选获奖单位进行了颁奖,并举办了纪录片《烽火逆行》首发式、“学党史•庆五一”——千名师生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首发团授旗仪式、“华南研学进学校”巡回展示启动仪式。

推介会当日还举办了“乐游韶关”五一活动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1年韶关市文旅体活动情况,发布了“五一”期间韶关市文旅体活动、优惠措施、精品线路,吸引外地市民游客到韶关出行游玩。同日还举办了研学实践目的地城市研讨会。研讨会围绕“通过华南教育历史看待研学实践的新模式”“校本教育与韶关研学资源的深度结合”“旅游教育与文旅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主题展开。在不同的主题会场中,来自考古、博物馆、建筑、教育、传媒、科技、旅游等领域的12位专家作为主讲嘉宾进行主题发言,展示了专业视角下对于韶关研学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的思考,随后主讲嘉宾以快问快答的方式与现场听众进行积极的研讨互动。通过研讨,与会者纷纷表示,目前华南研学通过与不同社会组织的积极交流对接,跨界融合的优势已经初见成效,整体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与会嘉宾还在加强研学教育主题合作、完善文旅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为韶关市构建成熟的研学旅行发展格局,推动华南研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在“探寻历史的足迹——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优秀作品展览上,记者偶遇了获得文化创意类中学生组金奖的市一中学生吴东升,他正在现场与观众交流互动,介绍自己的作品。吴东升表示,他和另外两名学生创作的《烽火课堂》系列海报,共三幅绘画作品,团队运用水彩、彩铅、铅炭笔等工艺进行创作。分别描绘了日寇侵华时期对学校轰炸时的场景,师生们在烽火中坚持办学的情景,以及在粤北山区建设新学校的情景。

据了解,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自2020年7月启动以来,备受社会关注,共吸引了全国各地120家单位、446支队伍,共1095人次报名参赛,共征集到660个作品。经过初选,350个作品进入网络展示与投票环节。大赛组委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最终评出各类别、各组别的金、银、铜奖和最佳人气奖,并策划布置此次展览。据介绍,“探寻历史的足迹——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旨在通过实地调查、拍摄研学作品、设计文创产品,让社会各界认识基地、融入基地、共建基地,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研学活动中来,助推活化利用,加强宣传推广,打造研学品牌。

走读粤北:重温华南教育历史

韶关乐昌坪石镇曾是西京古道湘粤对接的第一站,素有“广东北大门”“岭南第一镇”之称。在坪石老街一片现代化居民楼包围中的广同会馆,静静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我们很难想象,在多年前的战火纷飞中,这些偏远的粤北村落里,曾一度响起过朗朗读书声。

2019年6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在韶关西京古道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时,在乐昌坪石一带发现了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等学校办学的历史遗址遗迹。从此,一段珍贵的记忆被唤醒,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的序幕也由此打开。

抗战期间,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培联中学等学校迁至此地办学,此时的坪石一跃成为华南经济文化荟萃之区、华南教育绵延之地,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战火烽烟中坚守办学的历史”,彰显了民族气节和文化抗战的精神。

1940年,粤北局势相对稳定,国立中山大学的师生们从云南澄江迁至粤北坪石。中大师生一路上经过滇、黔、桂、湘数省,到1940年12月全部抵达坪石,并召开了迁至坪石后的第一次教务会议,公布1940年度校历和作息时间。全校于1941年1月份先后上课,学校的教务活动和学生生活踏入正轨。中大校史记载,至1942年,中山大学的学生总数由初迁云南澄江时的1736人激增到4197人。中山大学在坪石办学4年多,培养学子近两万人。

中大迁址坪石后,除利用原有的庙宇房舍作为教室外,还根据需要新建了很多草竹批荡的房子作补充,有学生宿舍、厨房、膳厅、厕所、浴室、教职员宿舍、教室等,条件十分简陋。尽管时局动荡、办学分散,但中大仍然汇集了一批著名教授专注于教学、治学,诸如经济学家王亚南、地理学家吴尚时、人类学家杨成志、农学家丁颖等等。坪石是难得的理论原创基地,地理学、地质学、天文学、古典文学研究等领域,在战火中仍然硕果累累。在那段民族和个人遭受磨难的岁月,中大师生在颠沛流离中仍坚守着学术理想。坪石的火种保存至今,既延续了中山大学的文脉,又让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找到昔年在硝烟中顽强生长的根脉。

在浈江区犁市镇大村,抗战时期私立岭南大学和东吴大学曾迁徙到此,在山林中开辟校舍,坚持办学育人。私立岭南大学的前身为1888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广州沙基金利埠创办的格致书院,后来更名为岭南学堂和岭南学校。1927年,随着当时国民政府禁止外国人在中国办大学,岭南学校完全由华人接手管理,更名为私立岭南大学。岭南大学在原有的文理学科基础上先后增设农学院、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等部门,又开办中学、小学和华侨班等附属组织,成为中国南方一所举足轻重的教育机构。

抗战期间,岭南大学经历了多次迁徙。广州沦陷之后,岭南大学迁往香港,借用香港大学的校舍继续授课。为支援战时后方的农业生产和教育,1940年,岭大农学院先行迁回粤北,落脚乐昌坪石办学。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时任校长李应林潜回内地,谋求岭大在粤北复课,于次年选址曲江大村。战时岭南大学设置文学院、理工学院、农学院和医学院,农学院位于乐昌坪石,医学院在韶关河西医院和江西中正医院上课,文理两院则设于大村。大村位于粤汉铁路沿线,距最近的仙人庙站约1公里,到坪石和韶关也交通便利,司徒卫等同仁主持修建战时临时校园,即“岭大村”,学校大学部和中学部师生在此教学、生活,直至1945年日军攻占曲江,再次转移至东江梅县。

岭大村原为战区军官训练营地,位于山岗上,倚靠茂密的樟树林,岭大接手了原有的棚屋,利用当地材料修缮改建,增加了图书馆、科学馆、课室、膳堂、男女生宿舍等设施。校园建筑沿用了康乐园建筑的旧名,如怀士堂、格兰堂、黑石屋等。其中怀士堂为大礼堂,由司徒卫先生设计,是师生举办集会、音乐会等大型活动的场所,也是校园的中心。在怀士堂东侧是大学部,西部的樟树林中为中学部,往北走的山丘上有图书馆。今天大村的老人们还津津乐道于当年在怀士堂看电影的经历。抗战胜利后,岭大复员广州。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期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今天的香港岭南大学由香港校友于1967年复办。

苦中可作乐,困境亦坦然。在此期间,各个领域的文人大家群星璀璨,书写着苍劲豪迈的抗战教育奇迹。先生们在粤北教学期间,居住于简朴的民宅,授业于烽火中乡野的校园,无怨无悔地奉献自我。在教学的同时还进行理论研究和传播,创作出划时代成果。学术理想在流离中得到坚持,教育火种在烽烟中得到传承。

研学旅游:挖掘文旅融合新业态

漫步在坪石老街,一座充满人文气息的“定友图书馆”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大家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掏出手机拍照“打卡”,抑或走到图书馆里,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享受一个安静阅读的的惬意午后。思绪在书本和记忆中飞驰,人们似乎在这座独具一格的图书馆里,在翻动书页的不经意间,触碰到了当年烽火岁月中,莘莘学子在这里发奋学习的红色记忆。

定友图书馆是华南历史教育研学(坪石)基地打造的重要节点之一。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学家、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和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杜定友先生在韶关乐昌坪石度过一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如今,在坪石老街图书馆旧址,规划团队按史料记载,修缮还原了一座新的图书馆——定友图书馆。全新修缮后的图书馆,外观结合古典与现代的风格,目前已经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参观。

学生们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坪石)基地进行研学课程。

这是我市积极推进研学基地建设,开发研学旅行实践的缩影。

自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省、市以及“三师”志愿者团队、有关高校等各领域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市抢抓机遇,积极统筹各方力量,切实加快基地各个项目建设,目前,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坪石)基地基本完成了坪石老街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学纪念园、三星坪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纪念地、铁岭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办学纪念地、长尾洞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办学纪念地和武阳司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纪念地等5大办学纪念地项目建设。完成了定友图书馆、亚南书舍、《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教育历史陈列馆、管埠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历史陈列馆的建设布展并对外开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村)基地本完成大村展示馆、玉清书舍、四姑医务室、大村小舞台、纪念广场、岭大村饭堂和信息纪念柱的建设和布展,以及岭大遗址公园、东吴大学旧址墙和大村外立面改造项目建设,并对大村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提升。

在活化利用方面,我市通过华南研学基地建设,有机串联研学基地周边红色资源、景点景区等,开展华南研学产品设计、课程开发和导师培训工作,与广州、韶关等地研学旅行机构合作,先后开发设计了研学课程20多个,培训助教30多名。按照边保护、边建设、边利用的思路,积极推出了坪石古村游主题线路团,开展了韶关千名学生研学首发团活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首站活动(坪石站)、华南研学“七一”主题党日活动以及“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和管埠主会场活动等系列活动。今年在坪石基地开展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第一课开营仪式和2021南粤古驿道(坪石段)徒步大赛活动,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重温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感受抗战中坚持办学的精神。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纷纷组织师生前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据统计,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共接待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大中小学师生5万多人次,华南教育研学基地已成为广大师生和众多游客缅怀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热点场所。

同时,各地将华南研学基地作为带动周边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以华南研学基地为元素,设计制作了一批有特色、实用性强的文创产品,并鼓励周边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建立文创产品和农产品销售点,发展民宿、农家乐、农家游等业态,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围。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村)基地。

为加强宣传推广,打造研学品牌,我市有关部门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凤凰周刊和南粤古驿道网等媒体实时报道我市研学基地建设工作成果及研究成果,刊发各类新闻报道和研究成果800余篇,并通过网络直播宣传各类研学纪念活动,累计网络点击量超过120万次。协调凤凰卫视完成的《烽火逆行—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史全记录》连续5天在凤凰大视野栏目播出,反响热烈。组织拍摄了《口述历史华南研学粤北烽火课堂纪实》微纪录片和华南研学基地宣传片及宣传小视频,研发设计了10余种华南研学文创产品,全方位加强华南研学基地宣传报道,提高华南研学基地的知名度、吸引力、影响力。

韶关丰富的研学内涵和亮点绝不仅仅于此。近年来,韶关市依托本地丰富独特的山水人文研学资源,大力发展建设安全保障、主题鲜明、体验丰富的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至今已有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韶关市博物馆、马坝人遗址、南雄梅关珠玑古驿道等四十五处优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仁化城口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的建成开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遗址、大村遗址的先后面世,更是极大丰富了韶关的红色教育、爱国教育和历史教育内涵。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生物、建筑、民俗资源使之成为一部文化底蕴深厚的百科全书。

为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对研学实践工作的部署,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韶关市确立了构建研学实践目的地城市的发展目标,培育“丹霞地貌科普,粤北生态保护,红色思政教育,华南教育历史追溯,非遗文化传承和瑶族文化体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珠玑寻根”等多元化的韶关特色研学课程,联动全域优势资源,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高品质的研学实践教育服务。

随着研学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韶关“研学线路”“红色之旅”也成为备受大湾区游客追捧的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擦亮了宜居、宜业、宜游韶关城市名片。这不仅有效推进了粤港澳人文湾区与粤北生态发展区的联动,也为广大粤港澳师生、学者、游客提供了一个“走读”粤北,追寻历史、读懂岭南的新选择,为广东文旅行业复苏和粤北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乡村振兴大业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回首历史,在那段内忧外患的岁月里,院校师生在流离中坚持学术理想,在动荡里坚持抗日救亡,谱写了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着眼当下,人们重新来到师生奋斗的故地,唤醒沉寂的文化与精神记忆,造福乡村建设,或许是对抗战时期坚持求学的师生们在困境中传承教育星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另一种诠释,亦是不忘初心的践行;展望未来,韶关正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立足生态优势,围绕打造“双区”的“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华南教育历史等优势资源,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建设成为全省研学旅游、全域旅游的“首善之地”。韶关将以此次推介会为动力,深入挖掘华南教育的历史内涵,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加快研学基地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脉同源精神家园,让人们在绿水青山中感受韶关的美丽风光,在研学旅行中感受韶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兆宇 通讯员 卢明轩 梁杰灵 伍海波

图片: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兆宇

编辑:刘璐

相关阅读

评论区

暂无评论,速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