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林长” 让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翁源试点林长制的探索与实践

2020-07-29 10:51  

核心提示

盛夏时节,翁源大地绿意澎湃,生机盎然——高速沿线,森林广袤,峰峦叠嶂;青云山上,绿树成廊,瓜果飘香;半溪村边,山水相依,溪水叮咚;东鹊村和中洞村翠竹连绵,东华山风景区山水秀丽,成为人们呼吸新鲜空气的天然氧吧……  

翁源森林广袤,生机盎然。

村民告诉记者,如今翁源的绿水青山,不仅仅是展示翁源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张“绿名片”,更成为翁源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人们守好绿水青山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正在让翁源每一棵树木更加亭亭如盖,每一片林地更加郁郁葱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在翁源的生动实践得益于一项制度在翁源的落地。去年8月,翁源被选定为广东省林长制4个试点县之一,是韶关市唯一试点县。一年来,翁源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围绕“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工作任务,坚持先行先试,努力走出一条由“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向“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方向转变的新路子。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成熟,一年来,“林长制”在翁源铿锵落地,效应凸显。“林长制”体制机制不断完善,2000多名各级林长活跃在林业增绿增效第一线,完成碳汇造林7000亩,社会造林6000亩,义务植树94.865万株,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1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2.5%,江尾镇被评为“广东十大绿美森林小镇”,江尾镇东鹊村、龙仙镇青云村、翁城镇沾坑村、坝仔镇中洞村获得“国家森林乡村”荣誉称号,翁源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绿色”答卷,也为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了“翁源经验”。

紧扣“长、制”发力 推动四级林长制全覆盖

盛夏时节,天气晴热。坝子镇半溪村村支书张程彬赶了个大早,和村里的护林员梁炳智,带上护林工具和中午的干粮、饮用水等上了山。他告诉记者,今天他们大概要走20多公里山路,巡查1000多亩山林。 

护林员巡林。 王志珍 摄

去年10月,翁源选定坝仔镇和半溪村分别作为镇级和村级林长制的试点镇村进行先行先试,张程彬便多了一个身份——村级“林长”。如今,在半溪自然保护区的林海间,一块“林长制”公示牌巍然屹立在山路边,张程彬和4名护林员的姓名、监督电话、职责范围都被清晰地写在公示牌上,这是责任也是担当,更是对半溪村70000多亩“绿”的承诺。张程彬从村支书到村级“林长”身份的转变,正是翁源林长制试点改革的“破题点”。  

“翁源林业体系点多面广线长,以前,仅靠林业部门管,护林人员有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森林资源管护效率低下。如何解决管护难题一直是翁源思考的问题。”翁源县林业局局长甘仕明对记者说:“林长制改革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基本原则,紧扣‘长、制’发力,聚焦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啃下了森林资源管护难的硬骨头。”  

2019年12月5日,翁源正式成立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县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的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并逐步出台系列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截至目前,翁源全面构建起了“四级”林长责任体系: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县级总林长,全县共设立10名县级林长、107名镇级林长、316名村级林长和1980多名村小组级林长,划定了各级林长的责任区域,共竖立林长责任公示牌280多块。  

与此同时,翁源还实行以林长、监管员、护林员为主体的“一长两员”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护林员队伍。全县共有镇村监管员882人、专职护林员220人,要求护林员每星期巡林1-3次,管好“末端一公里”,确保了森林资源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随着“林长制”的逐级落实和有效施行,翁源林业工作由林业部门的“独角戏”变为了全县上下的“大合唱”,全县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更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基本构建了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管理新机制。

围绕“三大”工程 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0年,全县碳汇造林要达到23.5万亩,要完成46公里景观林带工程,完成乡村绿化美化工程138个;到2025年,全县林地保有量稳定在247.2万亩,森林面积达到236.1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2.5%以上。”去年9月,该县出台《翁源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意见》,提出了明确的“护绿”“增绿”目标任务。  

自林长制全面实施以来,翁源2000多名林长将护绿、增绿作为工作重心,围绕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工程、生态保护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等“三大”工程,全面吹响绿化美化的号角。截至目前,翁源已完成人工造林24.6万亩,退化林修复21.2万亩,封山育林190万亩,森林抚育57.8万亩。  

——林海增绿。翁源以桉树退改作为增绿增效的抓手之一,强力推进桉树退改工程。仅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全县完成退出桉树种植面积1.34万亩,同时大力开展义务植树,上半年完成义务植树94.865万株。  

——亮剑护绿。全面实行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将全县156个行政村的森林资源管护责任落实到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实行驻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和县森林防灭火指挥部24小时值班制度。2020年1-5月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66宗,立刑事案件12宗,治安案件4宗,有效震慑了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技术管绿。探索无人机监控和管理,逐步建成全县森林资源“一张图”“一套数”的动态监测体系。目前,翁源已安装36套视频前端和2套后台服务器,10套视频前端和1套后台服务器正在建设中,完成后可监控全县85%左右的森林区域。  

——城乡扩绿。翁源将植树绿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目前,已完成123个点的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建设,龙仙镇青云村、坝仔镇珍珠村、江尾镇东鹊村等成为乡村绿化美化的示范村。

聚焦“用绿”致富 林长制带动林下增收

翁源鹰嘴桃上市的季节,走进龙仙镇青云村,映入眼帘的是果熟飘香的绿色长廊,白里透红的蜜桃挂满枝头,诱人果香弥漫山间,给青云山自然保护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民赖汝均在青云山种植的15亩鹰嘴桃今年迎来大丰收。“今年应该能收获2万多斤,加上种橘子、采灵芝的收入,年收入20万没问题。”赖汝均一边麻利地把鹰嘴桃装箱打包,一边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对记者说。  

山地种植鹰嘴桃喜获丰收。 王志珍 摄

而在离赖汝均桃园不远的山上,村民张玉碧养殖的300多箱蜜蜂也带着他走上了“甜蜜”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绿水青山真的能变成金山银山,保护好了就是永久性财富。”张玉碧感慨地对记者说道。  

翁源山地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21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5%。过去,村民坐拥生态富矿,却一度陷入贫困。近几年特别是试行林长制改革后,翁源聚焦“用绿”这个生态福祉,坚持“青山绿水”富民模式,实施绿色产业富民工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深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据甘仕明介绍,翁源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有5个:林下种植模式主要种植三华李、九仙桃、香菇、灵芝、木耳、无患子等。林禽、林畜模式主要是林下养殖羊、猪、鸡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林下养殖走山鸡,全县林下养殖12万只。林药模式则是在林下种植中草药,如巴戟、牛大力,吴茱萸等,全县中草药种植面积13800亩。林蜂模式是在林下箱养蜜蜂,所产蜂蜜质量好,深受市场欢迎。林游模式主要发展林下休闲、餐饮于一体的森林旅游,促进由“砍树致富”向“看树致富”转变,实现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林下种植灵芝。

据统计,目前,翁源全县林下经济建设面积27.6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1.72亿元,其中林下种植面积4.5万亩,产值3.8亿元;林下养殖面积0.9万亩,产值6.12亿元;林下采集面积2.2万亩,产值0.3亿元;森林旅游20万亩,产值1.5亿元。全县共计11个省定贫困村完成林业碳普惠核证减排量22.08万吨,碳普惠收入达360余万元,有力带动了贫困村脱贫致富。  

实施林长制,荒山变青山,青山变宝山,绿水青山真正成了翁源人民的幸福“靠山”。“翁源将牢固树立生态自信,努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以实际行动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翁源县委书记黄令遥坚定地说。

工人正在培育林木种苗。

翁源林长制成绩单

造林抚育

目前,完成人工造林24.6万亩,退化林修复21.2万亩,封山育林190万亩,森林抚育57.8万亩。截至今年6月,全县完成退出桉树种植面积1.34万亩。今年上半年完成义务植树19.626万人次,植树94.865万株。

森林创建

2019年7月,翁源县创森工作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备案,力争到2021年,翁源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江尾镇被评为“广东十大绿美森林小镇”,江尾镇东鹊村、龙仙镇青云村、翁城镇沾坑村、坝仔镇中洞村获得“国家森林乡村”荣誉称号。

林业经济

目前,翁源县林下经济建设面积27.6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1.72亿元,林农人均增收1500元/年,建成5个标准化林业产业示范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31个,带动农户6257户,建成产业基地9.2万亩。完成林业碳普惠面积12.95万亩,碳普惠收入达360余万元。

林长制改革工作目标

到2025年,翁源县林地保有量稳定在247.2万亩,森林面积达到236.1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2.5%以上,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1112.15万立方米。森林质量明显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增长、林分结构优化、森林综合防护功能增强,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

作者:汪露蓉 刘志良 黄伟琼 许永清 罗蔚新

照片除署名外由翁源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李建群


相关阅读

评论区

暂无评论,速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