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地处南岭山脉南麓。三江碧波穿境过,十里青山半入城。
作为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近年来,韶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在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上,市委书记王瑞军重申,要突出生态保护“主旋律”,坚持管、控、防、治相结合,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优化,切实守住韶关绿水青山。
一声号令风雷动,烈火劲炼锻真金!
韶城天蓝水清地绿景色美。
齐抓共管:天更蓝了
初冬的韶关,天空格外清朗,澄碧如洗,白云悠悠。记者案前有一份《韶关市大气环境质量月报》,这是一份喜报。
月报显示:10月,韶关市区空气质量AQI优良达标率为100%,较去年同期(71.0%)上升29个百分点。环境空气中六项指标(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月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省内排名第六(去年同期为第十一名)。空气质量较去年同期明显改善!
“让韶关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承诺,一份共识,是全市上下的行动指南!
为让蓝天白云常驻韶关,我市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指挥、市长任总指挥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高位推动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就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及大气、水污染防治等工作进行专项调研和督查。
针对影响空气质量的突出问题,我市强化源头治理,不断完善大气环境管理制度,修订《韶关市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条例》,市区564平方公里的禁放区域实现无燃放。实行道路扬尘整治“三个一”督察机制,构建“路长制”和“网格化”管理机制,全市共明确三级路长2078名。建立健全市辖三区城市管理、道路绿化和环境保洁等长效机制,变“突击式”环境整治为日常化管理。
成立扬尘整治办公室,督查督办扬尘问题。开展市区渣土扬尘清源专项治理。督促施工工地从严落实“6个100%”,开通建筑工地在线监控视频口257个,24小时实时监管工地扬尘;开展渣土车专项整治,市区已投入使用290多辆新型环保全密闭渣土运输车,有效杜绝建筑渣土撒漏扬尘污染路面。
同时,推动产业转型,精准减排治污。自2016年以来共退出钢铁产能315万吨;完成511家“散乱污”企业、场所整治。到2019年底,全市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装机容量达87.2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占全市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超过40%。投入纯电动大巴622辆、LNG公交车179辆、CNG出租车507辆、纯电动出租车220辆。公交电动化比例达80%。 推动精准治污,市区范围共设置了144个固定微型监测点,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运用网格化监控手段发现局部污染源,实现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的关键跨越。
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经过不懈努力,韶关“蓝天保卫战”成果显现。数据显示,2020年1-10月,市区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为95.4%,较去年同期上升6.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同期,空气质量改善率达13.0%,PM2.5进一步下降至22微克/立方米,为近年来同期最优水平。
江河久治:水更清了
韶关位于北江中上游,跨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境内河川纵横交错,大小河流有1500多条。浈江、武江在韶关市区汇成北江,形成罕有的三江六岸独特美景。
韶关市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显示:1至10月,全市28个市控以上监测断面均达到水质目标要求,优良率(Ⅰ~Ⅲ类)为100%,其中Ⅰ类、Ⅱ类比例达92.9%;1至10月,全市河流综合污染指数为3.33,与2019年同期相比,污染指数下降了4.28个百分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幕后多少治水人!
曾经,水浮莲侵袭河面、河岸垃圾堆积、水质富营养化等情况在韶关境内各大干流、各级支流不同程度地存在。为了让一江清水长流,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建立完善河长制管理体系。全市共设有市、县、镇、村四级河长2190人,组建“河小青”护河志愿队伍457支,建立青少年环保实践基地等护河志愿阵地36个,推动全民共治共享。
庞大的河长队伍深入治水的“毛细血管”,换来江河安澜。据统计,仅2019年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全年共巡河93733次,发现并有效处理问题168720个,全市河湖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2019年,韶关市在全省河长制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成绩喜人。
为实现江河“长治久清”,2019年初,经综合分析研判,韶关提出了“截污水、治猪场、打偷排、保好水、防风险”的精准治水思路,围绕“十五字”方针,持续打响保卫水源地、保护母亲河的“碧水攻坚战”。
截污水。完成了《市区污水管网建设与提升工程项目建议书》《市区污水管网建设与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约23亿元。成立了“水投集团”,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与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2019年,全市累计新增、改造污水管网超过500公里,新建成31座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村庄污水处理设施4178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9.7%,堵住污染的源头。
治猪场。农业污水废水来源“大户”。为此,我市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截至2020年5月,全市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77%,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达95%,其中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达100%。同时,支持中小养猪场户改进设施条件,建设高标准养猪场,推广温氏股份高效智能家庭农场养殖模式。
打偷排。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落实工业企业达标管理,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定期对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开展交叉执法、联合执法,坚决查处偷排、超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其中,2019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1101人次,检查企业4211家次,立案调查146宗,已办结66宗,查封扣押19宗,移送公安机关5宗,整改企业427家次。
保好水。饮用水安全事关每个市民的健康。为此,我市大力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落实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2018年对县级以上水源地保护区进行了优化调整,2019年全面完成市、县水源地共60个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同时,以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统筹绿美南粤三年行动计划、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和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持续保持水土涵养。
防风险。治水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场持久战。为确保水污染治理能久久为功,我市不断加强风险管控。全市设定28个国控、省控、市控监测断面,每月发布水质月报,对水质异常的区域进行预警通报,倒逼各地落实改善水质的责任。目前,韶关在北江、武江、浈江、锦江、横石水等5条河已建1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建17个,提升地表水水质预警能力。
今天的韶关,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森林绕碧水,青山映蓝天,一幅碧水青山共云天的美丽画卷在粤北大地徐徐展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