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党全国大局,着眼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惠及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韶关市教育局经过严格把关,层层选拔出我市第二批援疆支教队一行14人,并于2020年3月,接过第一批援疆支教队的接力棒,继续为新疆第三师贡献韶关教育力量。
14人来自我市六县二区,教授的学科涵盖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生物、化学、体育等。他们政治可靠、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分别在高中学校三师一中(1人)、三师二中(5人),九年一贯制53团中学(7人)等3所受援学校任教,另有一名队员被抽调到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从事稽财工作。
援疆期间,全体队员紧跟支教团教育援疆步伐,立足三师教育工作实际,全力推动教育援疆“五个一工程”,充分发扬韶关教育人爱岗敬业、务实奉献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教育管理、教学教研、团队建设等领域积极参与教育援疆工作,为服务全国大局,促进新疆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刁锦兴:洒向边疆教育事业的爱
桃李芬芳满天下,教泽绵长遍九州——这是始兴县沈所中学化学教师刁锦兴的心中之梦,也是他的奋斗目标。
2019年9月,韶关市教育局面向全市教师发出了援疆支教号召,他第一时间向学校递交了申请书,最终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援疆教师。
刁锦兴工作照。图片由刁锦兴提供
情系边疆 义无反顾
去新疆支教,是刁锦兴一直以来想完成的事情,特别是家人的全力支持,让他更加坚定了前往新疆的决心。
就这样,带着这份光荣的使命,2020年4月,刁锦兴来到了祖国的边陲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
尽管此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真正走上教学岗位,他才发现这里的实际学情比想象中更为困难。由于刁锦兴所在的53团中学属三师市区内的一间团场学校,在校学生整体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十分严重。见此情况,他没有畏难退缩,而是以坚强毅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我们不是来这里享受的,是来干实事讲奉献的。既然接受重托来支援教育,就要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刁锦兴坚定地对记者说。
一枝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刁锦兴心里清楚,援疆支教不是简单的在三尺讲台上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重点是要放在“授之以渔”方面上。他所支教的学校有教师300人,刚大学毕业就前来教学的教师约占一半,他们年轻、充满干劲,但在教育教学方面,经验相对欠缺,对他们进行“传帮带”,势在必行、意义非凡。
刁锦兴义无反顾甘做“人梯”。为做好“传帮带”工作,他结合自己在广东20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每周定点与7名组员共同开展教研活动,重点探讨集体备课、年轻教师专业成长以及组织课堂教学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一次,他都要先对下周教学内容该如何优化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反思、把握课后反馈、开展第二次备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同时还要求他们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吸取教训。
为培养年轻教师,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刁锦兴还参与了“青蓝工程1+1”项目的建设,确定自己与年轻老师宋丽维建立师徒关系。指导其批改作业、检查练习,做好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等工作都成了刁锦兴的日常习惯。
努力总能得到回报。目前,刁锦兴帮扶的老师宋丽维所负责的班级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2020年9月还被评为校“先进班主任”,这些成就与进步的取得,离不开刁锦兴的助力。
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
从刚来到学校的第一学期至今,刁锦兴连续担任了两届九年级的化学教学工作,图木舒克的教育相对于广东还是有差距的,特別是化学学科,在内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里都收效甚微。刁锦兴于是从了解学生开始着手,了解学生的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的品性与以前的学习习惯。
不知不觉,临近毕业一段时间,他渐渐觉察到上课捣乱的学生少了,趴桌子睡觉的少了,课堂上还有不少“多管闲事”的小助手帮忙管纪律,下课时跑去问问题的学生多了……
毕业考试的前一天,数名学生使劲拉着刁锦兴一起去校园里跟他们合影,学生们三三两两跳起优美的维族舞蹈,还时不时对他说“老师,您辛苦啦”“老师,我会想念您的”“老师,您不回广东可以吗?”……
学生们简单而又感人的话语,让刁锦兴眼睛湿润。在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平时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图木舒克的学生都很淳朴,只要你对他们付出了汗水和真情,他们会给你加倍的热情和真情。”刁锦兴说道。
他告诉记者,倘若接下来还有援疆工作,他还会义无反顾地报名,继续完成援疆支教,继续发扬“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奋斗精神,将每份光和热传递给这里的年轻教师和孩子们,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尽微薄之力,也让自己的援疆历练更加厚实,不留遗憾。(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楚瑶)
冯海英:因材施教育新人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支援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去年4月,曲江中学政治一级教师冯海英踏上支援新疆教育之路,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三师二中)支教。
到新疆以来,她积极履行职责,按照援疆工作的具体要求,认真开展工作,锻炼自己、丰富阅历,发挥援疆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冯海英正在辅导徒弟。 图片由冯海英提供
调整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去年4月,来到三师二中的冯海英被安排任教高一(18)至(21)班的思想政治课,去年9月调整后继续教高二(19)至(21)班,这三个班都是特长班。为快速融入学校、学生中,她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了解,并针对实际,迅速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冯海英教的三个班级中,其中有一个班是体育特长班,全班59人,其中54人是维吾尔族,他们上高中前是用维语上课,国语基础差,很多同学听不懂课。上课时,多数同学不是睡觉就是讲话,随意走动现象严重,没课本没笔是常态。这一系列的问题让老师们头疼不已。为改变这些现象,冯海英决定从多个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冯海英根据民族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了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把教育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切实提高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课堂中,冯海英结合我国政府在新冠肺炎抗疫过程中起到的重大作用,谈做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感,从而发出“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的感叹,以此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强大作贡献奠定好知识基础。
关心、热爱学生。每学期,冯海英老师都会给她的学生送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对学习优秀的同学,冯海英还自己掏钱奖励他们一些小礼物。
在冯海英支教的三个学期中,周课时均在14节以上。她不仅能因材施教,还有的放矢地认真备课,探索新教法,针对学校的实际选择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正是有这么一个爱生如子的老师,如今学生的改变都很大。不仅学习认真了,成绩提高了,对老师的感情也更加深厚了。“教完这个学期就结束了,现在学生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去,我们都不敢说。”冯海英语气中有些不舍地说。
结师徒关系 做好传帮带
老师,是催生希望成长的园丁,而园丁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如何将自己的经验更好地传授给当地的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也是冯海英支教中一直在思考并且坚持在做的事情。
作为援疆挂职备课组长的冯海英老师,与当地教师积极交流,共商教学大计,钻研教材,同时统一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掌握好教学进度。
在冯海英的组织下,她带领的小组里的老师互相听课,相互探讨教法、学法,提高备课质量;做好月考、期中考和期末考的命题工作及阅卷工作。并且,冯海英还指导他们如何写教案、如何做好课件以及如何批改作业和试卷,使他们迅速成长。
同时,冯海英参与学校的“青蓝工程”活动,与民族老师早日姑·阿不都卡得结成师徒关系。冯海英觉得要想做好“传、帮、带”工作,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徒弟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关心与帮助,扶持徒弟走出困境。“徒弟很谦虚,学得很认真,上课时从最开始的紧张到现在的轻松自然,每一天都在进步,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冯海英欣慰地说。(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纯)
张红英: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到达想去的远方。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来自仁化县实验学校的张红英,在成为援疆教师后的进疆感言。
2020年4月3日,张红英踏上了去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路途,开始了一年半的教育援疆之路。谈及援疆的初衷,“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奉献。”张红英激动地对记者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3团中学是张红英援疆支教的学校。入疆以来,她一直在该校九年级任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抒写着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援疆情怀。
张红英在给学生们上课。 图片由张红英提供
变教育“输血”为教育“造血”
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眼前的景象比她想象的要艰苦。冬天要在零下几度甚至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下骑自行车上下班,由于这里气候干燥,她的皮肤经常出现干痒的情况,加上这里与内地作息又有两个多小时的时差,不仅要经得住高强度工作的考验,还要忍得住远离亲人的寂寞,艰苦条件没有让张红英退缩。
作为援疆教师,张红英“倾囊相授”,把自己好的教法、育人方法与青年教师分享,变教育“输血”为教育“造血”。有很长一段时间,她每天下午七点半下班完成一天繁重的教学任务后,晚上还要给师市教育局未定职级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每天在学校工作时长不少于12小时,日子虽苦,但她没有退缩,且以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斗志、最刻苦的精神、最坚韧的毅力投入到工作当中。“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提高当地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当地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为当地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搭建成长平台,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张红英坚定地说。
入疆以来,张红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平凡的工作点滴诠释着一个援疆人的担当,获得受援学校一致好评。入疆半年多的时间,张红英便完成线上线下授课428节;为受援学校举办专题讲座3次;组织科组进行中考备考研讨5次;进行公开课、示范课20节;深入年轻教师的课堂听课,进行教学指导46节。在师市教育局未定职级教师业务培训中,张红英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在兵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第三次抽查考试中,因班级成绩突出,被评为片区“优秀教师”。
潜心育桃李 润物细无声
张红英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以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迅速融入支教的岗位。作为老师,她认真灌溉,班里的民族孩子居多,他们国语教学起步晚,语文学习基础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培养,有些孩子与之交流起来还有些困难,当张红英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每次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她亲自带着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字词、读课文,纠正他们的字音等。同时,她还把自己所在学校文学社出版的刊物邮寄过来送给孩子们。
教诲如春风,静等花儿开。身为人师,育人为本,坚守教育的初心,用爱心滋润民族孩子的心灵,搭建维汉两族的桥梁。“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教育援疆工作的推进,这里的民族孩子也一定会流畅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边疆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张红英笑着说。
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兴则国盛。张红英带着满满的援疆情怀,坚守“教书为人,教育为国”的初心,以身作则,展示了援疆支教团教师的良好形象,为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卓敏)
温艾玲:潜心教学育桃李
“真情请缨援新疆,义无反顾心志坚,辞别家中三岁儿,惟愿边陲桃李芳。无论前方有多大的困难,我一定会全力以赴,无愧一年半的援疆光阴……”
这是新丰县第一中学教师温艾玲在成为广东第二批“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中的一员,启程进疆时对亲友们写下的心里话。
温艾玲正在上课。图片由温艾玲提供
家是牵挂 也是动力
诗是春风化雨,我是桃李芬芳——这是温艾玲心中的“诗和远方”。
2020年4月3日,温艾玲怀着满腔热忱踏上了去往新疆第三建设兵团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的支教旅程,开始了一年半的教育援疆之路。
在本次援疆行动中,她担任三师支教团副团长、韶关市援疆支教队领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援疆工作组组长、挂职副校长,这对于一位年轻女教师来说,可谓“责任在肩,压力山大”。
东边日出西边雨水,道是无晴却有晴。作为一位年轻母亲,温艾玲远赴千里援疆支教,思亲之情挥之不去。上有85岁婆婆,下有两岁半孩子的她,在每一个睡前的夜晚,总是会接到小儿子的视频电话,每次见到儿子趴在爸爸肩膀上哭喊着要来新疆找妈妈时,她内心的愧疚总会阵阵泛起。
“在支教期间,家人的支持和鼓励,给予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真的很感谢家人们……”温艾玲动情地说。
尽心教学 只愿“胡杨”早参天
作为广东第二批“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中的一员,温艾玲深感一个人的力量极其微薄,一个人的影响也极其微小。
可是,她始终相信水滴再小,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
在过去的一年里,温艾玲和援疆支教韶关队、二中工作组全体队员遇到了不少困难。初来乍到,每位老师都因为自然因素的影响吃了不少苦头,“天气干燥的时候,讲课十分吃力,喉咙每天都是沙哑的,时不时还会流鼻血,水土不服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慢慢也就习惯了。”温艾玲对记者说道。
除此之外,因为当地教师紧缺,作为挂职副校长的温艾玲两学期均超额任教,每周12节课,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连周末休息的时间都极少。备课、上课、改作业、处理公务,常常忙到凌晨二三点。
“平日里我们不仅要上课教学生,还要教好当地的民族老师。”据了解,在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里,60%以上是维吾尔族师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听普通话比较费劲,更不要说弄懂古诗文了。
“亲其师”才“信其道”,温艾玲时常会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课堂的组织上,注意方式方法,添加听说读写等活动元素,巧妙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即使在课后,她也常常主动跟维吾尔族师生交朋友,了解少数民族风俗,向他们学维语,谈心得。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所任教班学生的成绩在同等班中名列前茅。
致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学海无涯,师即一叶帆舟,领航远行;知识之泉,师则提壶灌注,培育新人,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的荣耀。
温艾玲对此感同身受。
她深知,援疆支教教师再努力最多也只能影响一届学生,要想真正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必须化“输血”为“造血”,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在与记者交谈时,温艾玲说起自己的学生,不时透露着欣慰与感动。她的许多学生,因为喜欢她这个老师,而爱上了她所教的语文学科。
“快要走了,舍得吗?”“真的不舍得。”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三尺讲台上,有她潜心教学的身影;教学楼里,有她日夜巡回的步伐。援疆支教以来,温艾玲怀揣对边疆教育的情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光彩。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楚瑶)
编辑:李建群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