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南水 孜孜以求
试通水成功!正式通水日期确定!南水水库供水工程不断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让市民仿佛听到了那来自深山的清泉在水管中“潺潺”流动的声音。揽南水入怀,不仅让韶城市民饮用水水质提档升级,同时也实现了从单水源供水到双水源供水的跨越,用水安全有了更充分的保障。
单一水源是韶城人民“心中的痛”
长期以来,韶关市区及周边农村都把武江河作为唯一的饮用水源,浈江区、武江区的4个供水厂全部集中在武江河十里亭段。
不仅市区,周边农村地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一六镇、游溪镇也与市区一样,都是以武江河为饮用水源,水源单一且水量不足。此外,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城及周边地区的供水均取自南水电厂尾水,因坪乳公路废渣堵塞和电厂检修闸水的影响,时有停水现象。如果遇到干旱、洪灾及水质污染,韶城供水将出现危机,严重威胁市区饮用水安全。
我市作为地处粤北山区城市,河流众多,雨水充沛,为什么守着大好的水资源却为饮用水问题困扰?人民生活品质要提升,城市要发展,饮用水问题这个“痛点”必须要解决,韶关有识之士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开辟新水源的艰难历程
改变韶关单一水源现状,开辟新水源就成了韶关上下的共识。此时,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南水水库进入韶关人的眼里。
南水水库离市区仅38公里,是作为韶城饮用水源的绝佳选择。1996年,韶关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将开辟南水水库为韶关市区新水源列为决议案。
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把南水水库作为新水源主要是在“取水权”上卡壳。当时省有关部门认为,南水水库是一个综合利用水库,担负下游灌溉任务,直接从水库取水,不符合一水多用的原则,“建议在南水河适当地方取水,不仅水质相同,而且不影响南水水库的主要功能”。这实际上是要求引水工程用发电尾水,这种取水方式受发电量的限制,水量得不到保障。
2011年,经市委、市政府会议议定,市发改局成为南水水库供水工程牵头单位,负责统筹推进工程建设,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市发改局认真做好落实,就南水水库供水功能问题多次赴省有关部门进行协调,推动省水利厅将南水水库功能由以发电为主调整为以防洪、供水为主,为南水水库作为市区饮用水主要水源提供了政策支撑。
经历不懈努力,最终省政府同意了我市谋划乳源瑶族自治县南水水库作为韶关市新水源的方案,建设南水水库供水工程提上了议事日程。2012年,南水水库供水工程正式立项。
我市高度重视南水水库供水工程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前往省政府和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等部门汇报项目相关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韶关团省人大代表参政职能,在省人代会上提出意见,请求省政府及省直相关部门帮助解决我市饮水安全问题,重点支持南水水库供水工程建设,得到了省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政府已将该工程列入广东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民生水利工程。
保护南水水质,韶关在行动
2013年,南水水库水质测定为三类水水质。为加强南水水库及其周边环境保护工作,提升水库的水质量,市发改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南水水库水质保护的工作部署,协调推进乳源瑶族自治县开展环南水水库综合整治行动,重点对水库网箱和拦网进行全面清理。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全面铺开整治行动。
据统计,整治行动期间,乳源共清理网箱15处18000余平方米、拦网11处5000余米,清撤各类养殖鱼类85.5万斤、垃圾40余吨。整治后,水库面貌焕然一新。
为巩固整治成果,乳源瑶族自治县加强了南水水库的日常管理和巡查,严厉打击破坏水库水环境、污染水库水质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该县还通过立法进一步强化南水水库的保护力度。经过多年的治理,南水水库水质持续向好。
目前,南水水库周边山林植被繁茂,涵水丰富。水库碧波荡漾,鱼肥虾美,水库水质达到并稳定保持在一类水水质标准,成了真正优质水的天然宝库。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少华
编辑:何立坚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