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将近两年的时光,我看到了韶关市向着正确有效的发展途径快速奔跑,我为在韶关工作,为它的发展贡献微薄力量而感到无比自豪。接下来,希望韶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干部团结一致,保持政策延续性,让落地项目开花结果,以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己任,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贡献韶关力量。”
——刘宁
一批批高层次人才团队来到韶关开垦“试验田”,一项项“硬科技”、新兴产业落地,加快实现资源资产价值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这些仅为刘宁挂职期间工作成效的部分缩影。
从2019年11月起,刘宁挂职韶关市科技局副局长和高新区副主任之职。刘宁心里明白:“到韶挂职,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到任后,他严格按照自己设定的“一底线三目标”,勇挑重任,坚持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所急所想所盼,脚踏实地抓好工作落实,无论是在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创新主体培育,还是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动真情:“来到韶关,就要出一份力”
对于挂职到这个素未谋面的城市,刘宁既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同时又倍感期待。
“长期在省直单位工作,工作积极性和思维模式容易固化,大局观和工作经验不足,到韶关挂职,可认清科技创新工作在欠发达地区存在的不足,才能对症施策。”刘宁告诉记者。
“挂职就是任职,更得挂心。到了韶关,就要为韶关献一份力。”从到任那天起,刘宁的心就落在这片土地上了。面对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群,刘宁没有一丝懈怠,凭着对科技事业的一腔热血,开启了自己在韶关的“新征程”。
方向看得准,创新步子才能走得稳。挂职之初,刘宁严格按照组织要求和自身发展需求,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身发展和组织需要紧密结合,不断丰富阅历,开阔视野,通过“学、听、看、想”来提高业务水平,认真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工作流程,总结工作经验。同时,积极召开工作会议,和与会人员畅所欲言,交流、碰撞出工作中的经验和对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的“火花”。
使实劲:“难题会遇到,但把想到的去努力实践,就会顺利起来”
初入韶关,刘宁看到了韶关美丽的山水,各项科技创新指标名列粤东西北的前列,但也发现韶关作为老工业城市,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创新驱动不足,既需要保住底线,更需要深化改革、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点燃”发展引擎。刘宁暗暗下定决心:“韶关的绿水青山,要用科技来守护。”
为此,刘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政策体制加持下,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创建工作,并发挥牵引带动作用,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化、“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碳达峰碳中和”等工作构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积极助推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创新链、优化政策链,推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赴任前面对未知因素,我曾担忧自己在基层的工作,但是,想到自己背后有整个科技厅的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并不断给予自己好的建议,努力把想到的去付诸实践,也就没有那么困难了。”刘宁告诉记者。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72家、总数达308家,比2018年167家增长84.43%,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三。预计2021年全市高企数量超过360家。市级以上工程中心258家,其中省工程中心92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2%,大大增加了企业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
市委市政府多年来非常注重高新区建设,2019年韶关高新区通过科技部现场考察,目前待批复。2020年乳源瑶族自治县、南雄市省级高新区先后通过省政府批复。“凭借多年来高增速发展,乐昌产业园区已初步符合升格省级高新区的条件,我们正积极争取省科技厅将其列入下一梯队考察名单。”刘宁说,近期我市召开了省级高新区座谈会,邀请省科技厅负责处室来韶指导,支持乐昌等具有一定基础、申报积极性高的产业园对标省级高新区建设标准,探索建设专业园、特色园和园中园持续不断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省级高新区后备军以申促建、梯队发展,为我省“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发展布局作出应有贡献。
同时,推动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新增7家市级及以上孵化载体,其中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4家。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站在新的起点上,一幅“科技兴韶”的美好图景正在韶关逐渐绘就。
重实效:“搞好科技人才建设是我最大的目标”
“右边是老式烧嘴,有自由燃烧的火焰,四周靠热传递,发热均匀性不是很好。左边是多孔陶瓷介质燃烧器,燃气在多孔介质孔隙内部产生旋涡、分流与汇合并剧烈扰动,形成无焰燃烧,它发热均匀,热辐射非常平衡,没有明显的高温区。”打开炉门,韶冶锌精馏生产车间工作人员直观介绍了新老两种燃烧技术的差异。经测算,新设备带来的节能、低碳成效非常明显。
而新技术带来的改变,得益于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团队的研发。在与韶关市的积极对接中,该团队成立了韶关先进材料研究院,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多孔介质燃烧技术有效解决氮氧化物排放超标、高能耗、燃烧不稳定等行业痛点。
创新之道,惟在得人。
刘宁一直认为,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而好的研究平台是吸引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但这些都是我市绝大多数企业所缺乏的。
如何在企业快速建立功能齐全的研究平台?他苦苦思索后得出一个答案,那就是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的对接,将科研成果引进企业,建立合作平台,实现双赢。
在他的努力协调下,我市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次对接活动,不断推进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广东省内河港航发展研究有限公司)、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韶关先进材料研究院、广东韶关创新生物医药研究有限公司、中震科建(韶关)防灾减灾研究院等落地韶关,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不同内容的校地、校企联姻。
除王恩哥团队及其先进材料研究院助力科技兴韶之外,严新平院士团队率领的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以打造北江绿色航运为切入点,围绕航运发展、港口建设、智能交通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吴清平院士率领的省微生物研究所在韶设立粤微生物、博沃特生物、环凯生物等三家科技企业,实施经济动物植物靶向精准营养微生物制造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王飞博士的韶关生物医药高等研究院在我市推动新药研发及成果转化……
除此之外,说起为韶关人才方面所做的工作,刘宁还另有“成就”。
自2019年我市发布《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来,随着韶关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有部分文件无法跟上现阶段经济、科技产业发展的形势。
在此背景下,修订完善创新人才政策成为重中之重。
在市委安排下,刘宁配合组织部牵头组成专班起草全市第一个总体人才引进培养计划——《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充分反映了韶关在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对人才的需求,更在总体性和前瞻性方面形成突破,为我市人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在他的积极争取下,2020年以来我市新增245名产业发展领域紧缺适用人才和1090名产业科技人才。并探索建设“离岸孵化器”,充分利用在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物业及一线城市在人才、创意、资本、团队等方面的资源,建设“离岸孵化器”,创新人才、资本、项目引进方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如今,我市人才培养的“虹吸效应”,正在为我市科技创新输送源源不竭的动力,为韶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对接优质创新资源,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也从侧面反映了刘宁在韶期间的工作成效。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芳筱
编辑:蓝洁雯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