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潮涌人才聚 广袤天地有可为——我市人才工作综述

2021-11-03 10:20  

英才聚,则事业兴。  

韶关是一座老工业城市,曾在全省工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广东省委省政府对韶关重新进行了定位,韶关发展再次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才能成就一番作为。韶关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非凡之举大抓产业、大抓发展,释放大量的创业就业机会,急需各方面的贤能英才。  

近年来,韶关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省委书记李希在韶调研指示要求,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坚持面向发展所需,着力构建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培育体系,为推动韶关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韶关一系列优惠的人才政策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来韶就业创业。人才数量持续增长,人才结构日趋完善,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韶关这片青山绿水成为了各方人才汇聚,追逐创新创业梦想的沃土。

高位推进打造人才高地

今年9月16日,碳达峰·碳中和“丹霞论坛”在我市举办,多位国内外相关领域顶尖专家学者汇聚韶关,共同商讨、谋划推动韶关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型示范区建设。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在人才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各种人才访韶、驻韶、在韶就业创业已经日渐成为一种常态。  

群贤毕至,得益于韶关爱才、惜才、重才的浓厚氛围。

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市委书记王瑞军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他在署名文章中提出,要“为青年人才在韶关创新创业就业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和条件,让更多青年人才在韶关加快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建共赢共享。”王瑞军还专门到英才公寓看望青年人才,寄语青年人才扎根韶关,在韶关实干奋斗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一把手的高位推动下,我市建章立制,确保人才工作保障有力。  

我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市县两级均成立由同级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部门均设立人才工作机构。从2014年开始,每年对县级开展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同时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制和年度述职制度,压实人才工作责任。  

重才更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关怀与关心上。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服务保障,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据悉,我市建立了市领导联系人才机制,四套班子领导与各类人才对口联系,通过谈心谈话、实地调研、电话沟通等方式了解人才工作生活情况,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我市实施了人才安居工程,按“拎包入住”标准装修或新建人才公寓,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此外,我市还借助各类媒体打造三大人才宣传平台,宣传人才政策,展示了我市人才队伍的良好形象,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经济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倡导下,我市从上到下都已经形成了珍才爱才惜才的共识,以人才驱动创新发展。”市委组织部人才科相关负责人说。

不拘一格广纳天下英才

不拒众流,方成江海。韶关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扩大人才增量,盘活人才存量,多措并举,不拘一格做好招才引才工作。  

为招才引才,我市出台了一揽子政策体系,以政策构建起韶关的“人才大厦”,为广纳天下英才打下扎实基础。  

我市先后出台了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及“1+5”配套政策、“双百”人才工程、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丹霞英才计划等一系列政策。今年,我市整合出台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以“1+3+11”政策体系统领韶关人才工作,计划通过5年时间引进培育不少于100个南岭团队、5000名丹霞英才、10000名韶州工匠。据统计,截至目前,市级共出台实施人才政策31个,逐步形成了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体系。  

打造有影响的招才品牌,才能吸引更多人才。2019年,我市启动并实施“丹霞英才计划”,市县两级各部门通过校招、“云招聘”等多种方式延揽人才,集中分批精准引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领域人才。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共引进各领域“丹霞英才”3638名,其中市级907名、县(市、区)2731名。  

同时,我市还多形式借智借力柔性引进各方人才,通过举办“一企一岗·互济共赢”专场招聘会、“广东青年科学家韶关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韶关行”“走进粤北——助力经济振兴发展专家服务韶关行”“韶关企业人才活动周”等活动,促进专家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借智借力解决企业难题。

构建平台让人才各尽其能

让每个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使“英雄”有“用武之地”,这是人才工作的关键。  

我市积极搭建起多层次人才发展平台。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出马,对接引进院士团队和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通过借力省重点人才工程同步谋划市重点发展产业,积极申报省“扬帆计划”,加快产业人才集聚,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现有31个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人才“蓄水池”作用,支持企业引进培养博士和博士后。据统计,2020年以来,我市共建设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广东韶关生物医药高等研究院、中震科建(韶关)防灾减灾研究院等11个研究平台。

韶关是一个老工业城市,急需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我市积极引导人才在这方面一展抱负。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合作成立韶关先进材料研究院,在韶冶、东阳光等开展多孔陶瓷介质燃烧器应用。该项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产业转化,引领“第三代燃烧技术革命”,取得良好的绿色经济效益。  

为人民服务更能体现人才价值,我市积极引导人才进入民生领域,在民生事业中各尽其才,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福利”。  

——我市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计划”,两年来,全市共引进基层紧缺医疗卫生人才1155人。通过实行基层医护人员“县招县管镇用”模式,实现了108个乡镇卫生院全覆盖。  

——我市开展了“乡村振兴人才专项招聘”,通过实行科技人才、工程师、规划师、建筑师、教师、医生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活动,引导各方面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为我市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贡献人才力量。  

——我市还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韶关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等工程,提升农村基层人才技能水平,打通创业就业渠道。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万千英才正在韶关各条战线上积极作为,成就梦想。  

三江潮涌千帆竞,奋楫中流勇争先。  

新时代,新征程。韶关正按照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做好人才工作,积极推进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推动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为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少华 通讯员 丘秀丽

编辑:蓝洁雯


相关阅读

评论区

暂无评论,速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