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实施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决心,人才一定要引进来,还要留下来,包括留住本土人才。我建议,一方面要提供精准化服务,让政策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性,逐步去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政策有效精准地深入人心。同时,要建立容错纠错的机制,让想干事的人才放开手脚去干。今后,我们还要从人才发展方面进行更多探索和挖掘,努力把韶关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洼地变成一种综合优势去吸引人才。” ——吴小春
在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吴小春向师生介绍项目。 侯海霞 摄
时针指向上午8点半,在市政府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一个身穿白衬衫的身影已伏案工作了许久。“欢迎欢迎,快请坐。”见到记者到来,他立刻起身面带微笑地说,态度温和谦逊。他就是韶关市政府副秘书长(挂职)、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小春。
自今年1月来韶挂职之后,这位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的副院长、教育部高校创业指导师,就开始了市政府、研究院两头跑的忙碌生活。“要做就实实在在、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尽量把研究院办好,而不是就挂个牌子、挂个名,要真正地为韶关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做的。
搭建校地合作新平台
“这里原来是一个闲置的办公场地,院子里杂草丛生,后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仅用时两个多月就完成了装修改造,形成了五层楼近6500平方米的全新创造空间。”在位于曲江区的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现代化的办公楼前,吴小春指着不远处的篮球场向记者介绍道。 2020年11月29日,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这个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与产业孵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一经诞生就被寄予厚望。
“成立研究院最主要的是架起一座科技和人才交流的桥梁,韶关也迫切需要一个这样的智囊团,推动航运、物流、港口经济、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建设,促进北江航运上下游产业链高质量转型升级。”吴小春说,“作为高校,也需要将‘政产学研用’有机地协同结合起来,所以在我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的带领下,我们有10个教授团队和一些硕士生、博士生及少量本科生到这里开展研究,希望能够持续为韶关解决实际问题。”
吴小春坦言,他的心中其实还藏有一个“创业梦”:“创业的过程实际上是一路出现问题一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虽然本身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但我不能过度地去教别人创业,而成立研究院其实就是一次创业,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我觉得很满足。”
从武汉到韶关,从高校到政府,地域、工作领域跨度大,他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言而喻。但他却依托武汉理工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背景,以及多年来从事职业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在材料、交通、水运、汽车、机械装备等方面寻求到了更多合作,实现了校地合作有效对接。
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在研究院旁的LNG船员培训中心的模拟驾驶室内,吴小春向记者展示了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来实现包括驾驶舱、周边航道等实际场景的模拟教学。这是研究院正在推进的LNG船员培训中心项目,已经按照省政府要求完成设备设施和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已经通过了省海事局审核报交通部批复,预计今年11月能够开展招生培训工作。
“以前要想取得LNG船员特殊培训合格证需要去外地,这个项目的落地解决了船厂LNG动力设备改造好后没有人来开、没有操作培训的后顾之忧。同时,LNG动力设备改造工作也已经部署,希望能够整合专家团队和社会资源为韶关实施LNG动力设备改造提供技术服务,力争按期完成省政府要求韶关改造船舶的任务。”吴小春说。
作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内陆腹地的重要节点城市,韶关有着独特的北江水域,是水运交通重要枢纽。他认为,韶关目前是最好的港航发展机遇期,具备很好的发展条件,也非常有必要去继续进行改革升级,让资源资产价值化的一些项目落地。
“要加大对岸线资源的整合力度,岸线资源需要专业人才去评估,摸清家底后再去思考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这就需要一个整体的谋划,将港口、城市、产业融为一体进行谋划布局,最后去实际落实。”吴小春说。
服务严新平院士团队谋划韶关北江新一代航运系统示范区;搭建科技交流服务平台,落实前期对接的科技服务项目,并逐步聚焦港航高新技术装备产业;为智慧港口建设项目提供咨询、科研和技术支持;推进北江航道上延工程、锦江绿色航道建设、内河港航装备高新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内河港航装备找韶关的品牌……
挂职10个月来,这位研究院执行院长通过不懈努力,已经使研究院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这个‘1’看似是一小步,实则是一大步,就是它已经实现了自我宣传、自我造血,虽然目前离市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动力源泉,毕竟知不足才有进步。”
人才要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
首批教育部高校创业指导师,曾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投身创业教育多年,吴小春收获了很多荣誉,但他表示,他最大的收获是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陪伴和培养。
“看到人才的成长我感到很欣慰,每次去跟他们见面后我都会感到‘满血复活’,在韶关新建研究院,不仅仅是让专家教授团队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我更希望的是能够为韶关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真正服务于韶关经济社会发展。”
为此,研究院一方面用科技项目吸引人才服务韶关,为韶关培育港航装备专业化人才;另一方面汇聚专家学者等人才资源通过论坛的形式来到韶关进行交流。同时,常态化地开展博士论坛、产学研对接活动等,挖掘企业的真实需求,力争今年完成让50名博士/专业人才走进韶关,了解韶关,服务韶关。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要充分发挥能动性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是考验我们干部队伍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这对人才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就是要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吴小春说。
对于如何吸引人才扎根韶关,他认为应该要“量体裁衣”,即结合韶关实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百团千才万匠’这个梯队是非常好的设计,不一定要非常顶尖的专家学者来韶成为永久居民,但可以借他们的人来韶启动带领一批人才,让真正喜欢韶关、认可韶关文化,并且在韶关有平台可以干事创业的人才扎根发展。”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海霞
编辑:何敏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