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等乡村建设工作要求,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规划建设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带。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打造“环丹霞山生态休闲精品线路”“乳桂经济走廊”“古驿古巷”“潭石—秀田”“广东‘小桂林’”等2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总里程260.88公里,涵盖82个行政村约14.35万人。在中央和省的评选工作中,我市南雄市灵潭村、仁化县黄屋村等六个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南雄市珠玑镇在广东省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中荣获“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奖项。
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据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围绕农房建设管控制度机制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我市出台了“1+N”政策体系,明确风貌带建设不同阶段的主要目标任务,为推进韶关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提供了政策指引,形成了指导各县(市、区)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政策包”,为高标准打造富有粤北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此外,我市于2021年出台了《韶关市美丽乡村建设市场化改革工作方案》,选取南雄市和仁化县作为县试点,其他县(市、区)以乡镇(街道)为镇试点,以点带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市场化改革工作,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动“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引导企业、资本、人才、技术“上山下乡”,进一步深化村企要素互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农村资源资产价值化,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调动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涌现了鲜花盛开村庄、丹霞印象、政企合作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带等典型案例。
开拓资金筹措渠道 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据悉,我市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筹措资金支持乡村示范带建设。一是保障财政资金投入,2017年以来我市累计筹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822069万元(其中省级679122万元,市级79098万元,县级63849万元),用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显著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借助“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6·30平台”、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等社会力量,合力提升村庄风貌,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出谋划策、出资出力共同建设美丽乡村,通过试点“农房管控风貌提升贷”,实施“农民工匠”模式、“小额工程建设模式”,举办“打擂比武”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自发投入资金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激励先进典型的机制,调动了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热情,有效提升农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我市还积极推动美丽乡村资源变美丽经济,让乡村振兴示范带充满活力。”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我市通过在乡村振兴示范带上植入产业,丰富产业业态,聚力“强一接二连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善用美丽乡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特色美食、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精品民宿、健康养生、户外运动、研学教育等旅游产业,推动“文农旅”深入融合,以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让乡村振兴示范带保持强劲持久的生命力。
下一步,我市将从多方统筹涉农资金、健全管护制度、加强宣传引导三个方面,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各项工作,以“带”的振兴辐射推动乡村全域美丽、全面振兴。
作者:韶关日报记者 陆瑶
编辑:谢馨仪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