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三小”“三大”创新做好三篇文章 推动基层理论宣讲接地气润人心

2022-05-24 11:15   韶关日报  

今年以来,韶关市在用“大讲堂、大专家、大报告”的方式开展好集中宣讲的同时,注重紧贴基层实际,从培育壮大宣讲队伍、选树打响特色宣讲品牌、创新构建基层宣讲格局三方面做大文章,扎实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常态化、规范化、分众化、通俗化,让理论宣讲真正“动起来”“热起来”“活起来”,使理论宣讲工作更具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小角色  大担当

“1+11+N”做好队伍建设文章

要传播好党的创新理论,得解决好“谁来讲”的问题,关键在于用好、盘活宣讲队伍。对此,韶关采取“1+11+N”宣讲队伍多点布阵的方式,1即:成立市委宣讲团队伍;11即:根据行业特点组建党员宣讲队、教师宣讲队、医疗宣讲队、行业带头人宣讲队、老干部宣讲队、文博宣讲队、善美韶农宣讲队、劳模工匠宣讲队、青年宣讲队、巾帼宣讲队、社科专家宣讲队等11支市级百姓宣讲团队伍;N即:各地不同群体、各级各类宣讲团队。高标准构建起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熟悉民情、宣讲经验丰富的宣讲队伍,目前全市共组建市县镇(含村、社区)三级类百姓宣讲团507个,登记在册百姓宣讲员3506人。  

在提升宣讲队伍质量方面,韶关通过对口培训、集中学习、现场观摩、“一带一、一带多”示范宣讲等方式,不断提高宣传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并通过点单式、送单式、敲门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好宣讲工作,实现“小角色,大担当”。  

浈江区打造“点单课堂”,让党史宣讲有“土味”。当地宣讲员收集居民群众的想法和期盼,在宣讲过程中直接走进居民群众中去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建议,认真了解广大干部群众想听什么、想学什么。同时,通过居民群众当面提问、宣讲专家现场解答的互动式交流,让被动“听课”的观众转化为主动“点课”的参与者,让党史故事、法律法规、理论政策更加入耳入脑入心。  仁化县创新创建“小蜜蜂”宣讲志愿服务队。该县根据宣讲受众对象不同群体,从各行各业选出政治素质高、宣讲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人员组建“红心闪耀”“仁爱仁心”“全民尚文”“三农快线”“生态和美”“医心医意”“梦想启航”等12支行业百姓宣讲队。同时,发动全县11个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采取镇村推荐、自荐等方式,广泛吸纳政治素养好、熟悉乡村工作、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五老人员等,组建140余名“小蜜蜂”志愿服务宣传队伍人员,深入机关、社区、农村、学校、企业、网络等基层一线,“敲门式”地开展百年党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等重大主题百姓宣讲活动。  

始兴县充分利用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组建了“红喇叭宣讲队”,“送单”式地到基层进行宣讲,打通群众接受红色教育的“最后一米”。  

曲江区组建镇街百姓宣讲团,60多位镇街干部、基层党支部书记、老工人、老战士、道德楷模成为百姓宣讲的主体力量,在与群众“扎堆”话长短、拉家常、谈变化中,把党的最新理论的道理情理用乡土音、大白话讲清讲明,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

小菜单  大主题

“一地一品”做好特色文章

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需要在宣传方式上不断创新,解决好“怎么讲”的问题。  

今年来,韶关积极做好特色文章,“一地一品”特色宣讲亮点纷呈,实现将党的创新理论以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让党的创新理论带有泥土气和露珠感,深入人心,实现“小菜单,大主题”。  

浈江区打造“红色课堂”“点单课堂”“示范课堂”“土话课堂”,让基层宣讲有“四味”。依托南昌起义部队革命活动旧址(犁市当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省委旧址、北伐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该区进行体验式、沉浸式现场教学,打造“红色课堂”。在“示范课堂”上,该区组建一支以区级领导、区直单位领导干部、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人物、优秀专家学者等为主体的优秀宣讲队伍。通过区级领导带头讲、区直部门帮扶讲、第一书记深入讲、先进人物示范讲、专家学者专业讲,原汁原味地宣讲党史,打造贴近群众的“示范课堂”。  

南雄开设“大榕树下”讲堂,积极打造法治文化宣传阵地,进一步强化群众法律法规意识,切实做到基层宣讲“零距离”。截至目前,“大榕树下”巡回讲堂已在南雄市珠玑镇23个村(社区)全面铺开,累计开展宣讲50余场,覆盖群众逾千人。

小舞台  大磁场

探索“理论+”模式做好创新宣讲文章

人民群众在哪里,党的声音就要传播到哪里。在基层地区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需因地制宜用好各类场地、激活各种资源。对此,韶关创新实施“理论+”宣讲模式,通过“理论+文艺”“理论+方言”“理论+阵地”“理论+分享”等一系列接地气、有实效、有影响的宣讲方式方法,让基层群众觉得党的创新理论有趣、有理、有味,听得进、记得住、有触动、有感悟,实现“小舞台,大磁场”。  

“理论+文艺”。乳源创建了“金鸪鸪”瑶乡文艺宣讲队,把理论宣讲融入歌曲、舞蹈、小品等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以本地红色故事为素材创作的歌曲《红军哥》、舞蹈《那座山·那片红》《我们是瑶乡建设者》等节目一经演出,获得了强烈的反响,让观众深受感动、倍受鼓舞。曲江区组织本土采茶情景音乐剧《瑶山蛮哥》等系列文艺演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形式讲好党的故事,并通过网上直播,把党的声音更多更广传送到党员干部群众的心坎上。新丰县依托“文艺轻骑兵”活动平台,把文艺课堂“搬进”墟镇、乡村、社区、企业、军营,以现场教、学、引、领的方式,带动群众一起传唱红色歌曲,通过歌声向群众宣传党的历史和党的政策,把党的知识、党的声音、党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  

“理论+方言”。在乳源,当地利用村村通大喇叭播放“学习早班车”“三语”(汉语、瑶语、客家语)广播,在全县1000多个村庄进行轮番播放,用亲切的乡音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瑶乡大地,引起党员、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收到良好的效果。  

“理论+阵地”。在曲江区的街头巷尾、楼院长廊、石头小凳、文化祠堂、广场绿地成了百姓宣讲的即兴舞台,该区利用不同的大小阵地,创新“小马扎宣讲”新模式,各镇街各单位灵活开展“下基层、话理论”“讲金句、送平安”“送政策、送知识”等系列“送学上门”实践活动,变“室内学习”为“室外学习”,把宣讲“小课堂”送到群众身边,使年纪大、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家也能及时了解最新的方针政策。仁化则充分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的阵地作用,广泛开展重大主题百姓宣讲活动。  

“理论+分享”。武江区积极探索“互动+访谈”的宣讲分享模式,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作为社会发展变迁的亲历者,在面对面交流中袒露心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身边小事着眼,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大道理”娓娓道来,让党的创新理论走入听众心里。  

作者:通讯员 潘俊宇

编辑:张惠娟


相关阅读

评论区

暂无评论,速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