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峰迭起,多地告急!5月21日至7月初,6轮强降雨导致我市各江河流域洪水迸发。
超过30天的连续降雨,让全市累计平均降水量达到847.2毫米,是历史同期的2.9倍,持续时间之长、降雨强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影响人数之多难以想象。
在严峻的防汛抗洪形势面前、滔滔洪水侵袭之中,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群顶住风浪、扛起责任,用热血与汗水共同筑就的防汛抗洪的坚实“大坝”,经受住一次又一次的考验。用实践,让伟大抗洪精神在韶州大地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传播。
闻“汛”而动党员干部冲在一线
5月20日,市气象部门发布气象预报,新一轮大暴雨已经“蓄势待发”。针对即将到来的持续性强降雨灾害天气,我市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三防责任,加强汛情会商研判,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防汛各项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党旗在防汛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那天雨下得好大,水位飞涨,我在一楼,大腿没一会儿就被淹了……”说起刚刚过去的洪灾,家住曲江区马坝镇南华村的黄贱娣老人对6月6日晚上的经历记忆犹新。那晚的洪水来势凶猛,洪水挟裹的垃圾此时已经将她家包围,看着眼前不断上涨的洪水即将淹到自己胸前,黄贱娣不知所措,只得大声呼救。
老人的呼救声被正在开展风险隐患巡查的南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树聪听到,他和几位村干部迅速向黄贱娣家方向蹚去。见到黄贱娣后,他二话不说,一手托着老人,一手拨开水面上厚厚的漂浮物,一步步往前走,并与另一名干部一起把黄贱娣安置到一面高墙上等待后续救援。
“一边涉水进来,一边听见她喊救命。当时我就一个想法,要赶紧把她转移出去。那边漂浮的垃圾很厚,还来回翻打着,人也站不稳,但我当时只想着救人,没想其他的,现在回想还有点后怕。”谢树聪告诉记者。
在新丰,丰城消防救援站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罗煜群冲锋在前、连续作战,以娴熟的业务技能,带领消防救援人员奋战在救援一线;
在翁源,翁源税务局的党员志愿者协助群众转移家中资产,力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乳源,各镇党委第一时间统筹安排镇村干部组成应急突击队,敲门入户组织瑶族同胞转移避险,把瑶汉一家亲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在广袤的韶州大地,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一幕幕场景感人肺腑。
“我是党员我先上!”全市数万名党员干部、志愿者在防汛救灾主战场践行初心使命,积极参与“党员突击队”、站好“党员先锋岗”,认领“党员责任区”,以实际行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帮助群众,全力降低灾害损失。
据统计,我市组织全市党员干部达3万多人次,各级综合救援、消防救援力量及驻韶部队、武警、民兵56941人次救援队伍,连夜转移受威胁地区危旧房、泥砖房、在建工地、沿河两岸、背街低洼房屋等重点场所人员,做好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员等特殊群体的转移安置,共安全转移群众55458人、解救被困群众9682人、集中安置8580人、紧急生活救助2267人。
多方联动形成救灾强大合力
防汛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应急响应不断提级,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三防、水务、水文、气象部门通过24小时不间断地会商、研判、制定调度方案,及时发布预警。
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三防指挥部严格实行责任对接“三个联系”和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短临预警和夜间电话提醒等工作机制,在洪峰过境市区前发出《停工公告》《全民预警》,在沿江两岸、洪涝路段、地下车库、临水隧道桥梁开展交通管制和劝导引导,并向市辖三区群众定向发布《转移避险指引》,明确各区总计156个转移避险场所路线和具体位置,第一时间向市民开放。
统分结合,握指成拳。在各方力量的配合下,6月21日,经过科学联合调度乐昌峡水利枢纽和浈江流域水库群,我市完成4小时削峰和5小时错峰任务,避免了上游洪水与巨量的区间洪水在市区的叠加,将21日17时的市区洪峰流量削减了约1000m3/s(降低洪峰水位0.5米)。实现高效跨区域调集物资和人员,深圳、广州、东莞等地组织专家和抢险队伍270人,并携带挖掘机和排涝车等救灾装备55台(套)来韶支援。
“这次能有效应对灾情,少不了各部门各司其职,各显所长,形成合力,有效杜绝了过去‘九龙治水’的怪相。”市三防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强降雨虽然凶猛,但气象部门紧盯雨什么时候下、往哪里下,水利部门研判水往哪里流、怎么调节,自然资源部门监测土往哪里滑、地质灾害风险在哪里,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往哪里转移、如何确保转移安全,部门的专业优势得到有效发挥,打出一套有气势、有实效的“组合拳”。
大灾面前,各部门能配合得天衣无缝,离不开素日的“操练”。据悉,我市以开展“改革攻坚规范治理年”工作为契机,突出重点抓在平时,主动查找防汛领域短板弱项,及时修订完善《韶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重新调整应急指挥协调机构,理顺工作职责和流程,构建多部门联动沟通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备的运行机制,为我市及时有效应对汛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爱心传动众志成城守望相助
眼下,灾后生产生活恢复已成为我市各级各部门的第一要务,大雨过后,市委常委会立即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该项工作,会后,市领导下沉挂点县、镇督促指导,高位推动灾后重建和复工复产工作。
6月29日,我市举办2022年韶关市“广东扶贫济困日”全社会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仪式暨救灾复产爱心捐赠活动,活动现场,宝武集团中南钢铁有限公司、广东中烟工业有限公司韶关卷烟厂、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爱心企业举牌认捐共1309万元,为风雨后的韶关加油打气。
此外,东莞市委、市政府号召东莞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帮助韶关受灾群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共筹集善款和物资总价值1200多万元。省侨联、省侨界仁爱基金会大力弘扬“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优良传统,发动侨界力量捐款捐物,向我市受灾地区受灾群众捐赠近50万元款物……
水患无情,风雨同担。爱心棉衣、防汛物资、救援资金,本土企业、兄弟市、社会民众,如星星之火温暖着韶关。
而我市各级党组织更将社会各界的爱心转化为行动力,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党员志愿服务队”,动员广大党员“亮身份、作表率”,下沉基层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开展复产。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服务承诺,积极开展城乡环境清淤排涝、垃圾清理等工作。仅6月22日至30日,清淤面积达922万平方米,清理淤泥6231吨,处理垃圾量达18650吨。同一时间,我市全力做好灾后转移人员返回家园及困难群众救助,截至6月30日,已组织集中安置7900余群众安全有序返回家园,实施困难群众临时救助211人次。
防汛救灾以来,市委、市政府把人民利益看得最重:牢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步入复产阶段,制定出台《农业救灾技术操作指南》等文件,持续开展“送技术、送政策、送服务”下乡活动,组建4支由“省市县+乡村专家”组成的救灾复产专家团队及10个专家技术指导组深入一线指导农户复耕复产,帮助受灾农户渡过难关、恢复生产,全市承保机构已赔付定损理赔3070万元。
各级党政领导亲自部署开展助企纾困,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全市受洪灾影响停工停产的33家企业、49个在建项目已全部复工复产,347个建筑工地全部复工。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俊
编辑:张惠娟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