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仰望——张增应的红色家风

2023-07-01 11:48   韶关日报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在“七一”建党节之际,本报今起推出“追光者”系列报道,讲述党员代表坚守信仰、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感人故事,让信仰之光、奋斗之光、理想之光成为引领我们向前的精神力量。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早上7点,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曲江小坑镇汤湖村委上岗村准时响起,老党员张增应家的升旗仪式照常举行。

时光荏苒,又到一年“七一”时。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张增应老人光荣在党已有67年。距离他退休后第一次在家门口升起五星红旗,已过去41年。  

41年来,从杉木到不锈钢,旗杆4易,旗帜换了22面,升旗台也越修越坚固。张增应一家也成为一个四世同堂、三代从军、培养出6名共产党员的大家族。随着老人年事渐高,儿孙开始接力,升旗手从一名、两名到一群,正变得越来越年轻。观看升旗仪式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辐射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后继有人

以75厘米的齐步,9步走到国旗杆下,在46秒内把五星红旗匀速升至杆顶,抬头45度注目仰望……当37岁的孙女张莉琼规规矩矩做完这一切,走回到一直沉浸在升旗仪式中的爷爷张增应身边时,庄严的仪式感在一家人心中继续升腾。  

“听了37年的国歌,每听一遍还是会激动。”张莉琼说,“我从小就在这个院子里长大。小时候爷爷升旗、奶奶甩旗的画面,一直刻在我脑海里。遗憾的是,奶奶于几年前去世。爷爷也变得腿脚不便。现在,轮到我和三位父辈继续完成‘升旗’这桩家族终身事业了。”  

张增应老人11岁参加革命,两度从军。后来,小儿子张国强和孙子张学益也承继老人志向参军入伍。孙女张莉霞、张丽君在高中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读了研究生、博士生。

在“为党尽忠、为国效力”的家风熏陶下,张莉琼也积极向家人学习,向党组织靠拢,于20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步,于2021年成长为小坑镇小坑社区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入党以来,张莉琼谨记爷爷教诲,勤勤恳恳,一心为民。“爷爷就是我们这个家的指路明灯。他几十年如一日对‘升旗’的坚守,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诚’做到极致,值得我一辈子追随、学习。除了升旗这件事,印象特别深的还有,爷爷从前总是免费为困难群众看病、救死扶伤。我上小学时,一到周末就和爷爷奶奶上山采药,采的药都用来给村民治病。”  

居委会的工作琐碎平凡,平时她就在“落实”二字上下功夫,不推诿、不拖延,为群众办事,能办一件是一件,能早一天是一天。关键时刻做到“不掉链子、敢挑担子”。去年6月“龙舟水”期间,小坑镇有3处塌方。6月21日那天,张莉琼和同事受命前往三和村转移群众。当时三和村后山塌方泥石流已淹到二层楼高,情势危急。一位阿姨还在家找证件存折。张莉琼当机立断把她拉出来。等村民们全部离开村子,向安置处进发路上,只听一声巨响,刚刚出村的路面塌陷了一个大坑。“好险,要不是你,再晚5分钟,我就出不来了。”那位阿姨拉着张莉琼的手连声感谢。

一生之诺

如今大部分时间,87岁的张增应老人就穿着一身橄榄色的衣服,胸前别着一枚党徽,坐在家门口的廊檐下,出神地仰望着正对着大门的五星红旗。那高高飘扬在大山里的一抹红是他一生所向,光之所在。  

廊檐下的墙面上贴着他2013年自撰的《启示后人语——永远跟党走》:“少年立下从军志……五十二载风和雨。两袖清风照夕阳,有生之年教后代……永远听从党指挥。”每到寒暑假,张家第四代重孙们便会从各处回到上岗村和太爷爷长住,再次听大人们讲起那个百听不厌的故事——  

1947年,11岁的张增应参加了粤赣湘边区纵队北江第一支队,成为一名游击队的通讯员。当时,张增应的大哥张绍华已是我党在韶关翁源地区的一名地下党员,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张绍华被叛徒出卖,不幸牺牲。受大哥和其他共产党员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张增应于1954年11月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军医。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哥生前有个心愿,就是希望看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的国旗能够高高飘扬。”张增应一直记挂着这件事。1982年,他从翁源卫生系统退休后回到曲江,萌生出“拥有一面国旗、在家里升国旗”的念头,从此开启了坚持41年的升国旗仪式。  

2016年5月,曲江区委组织部将张增应家作为曲江区党员教育基地,并在张增应家修缮了荣誉室。这里整齐陈列着张增应家41年来换下的22面国旗。还有孙子服役时的军帽、孙女的学士帽。  

一句嘱托也好,一个心愿也罢,对张增应来说,那便是一生之诺,重于泰山。张莉琼说,曾经不能理解爷爷什么东西都保存着,现在她慢慢明白了有些东西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她一定会当好这个传承人,和家人一起把爷爷用毕生信念建起的精神丰碑传下去。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静

编辑:张惠娟


相关阅读

评论区

暂无评论,速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