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励志长歌 书写粤北工矿辉煌——长篇报告文学《燃烧的交响曲》研讨会纪要

2019-12-15 10:21  


近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作家李迅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燃烧的交响曲——一座南方城市的“工业时代”》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广东省作家协会“岭南文学空间”拉开帷幕。  


李迅在研讨会上发言。

这次研讨会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暨南大学出版社主办,韶关市社科联、韶关市作家协会、韶关市评论家协会协办。  

《燃烧的交响曲》是一部全景式反映韶关上千年的采矿、冶炼史,特别是对共和国成立70年来韶关的工矿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进行了大手笔的书写。全书分五部分,均以“交响曲”的形式出现,形成了气韵高扬的旋律。  

第一部分:千年奏鸣曲。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北宋铜冶炼的源远流长、抗战“烽火工业”的崛起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韶关工业发展的“三大发展时期”。

第二部分:钢铁进行曲。以浓墨重彩的笔调,书写了“千年矿都”大宝山矿华丽转身的创业历程,展现了韶关钢铁厂“十里钢城”在火红年代的壮美诗篇。  

第三部分:有色圆舞曲。作者以详实、厚重的史料再现了凡口铅锌矿的矿工的风采图、脊梁图,展现了韶关冶炼厂解开世界ISP密码的“火的群雕”和“命运交响曲”。  

第四部分:煤炭变奏曲。以深沉的笔触记录了曲仁矿务局、梅田矿务局、坪石矿务局的前世今生及“与死神共舞”的大无畏精神,这些为共和国立下功勋的煤炭企业,虽然随着时代的大潮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精神永存。  

第五部分:劳模协奏曲。以昂扬、激越的笔调书写了罗东元、王明健、杨展希、陈福春、罗劲松等全国劳模的集体群像。

研讨会上,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刘迪生认为,广东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省份,韶关是广东省工业发展的重镇。《燃烧的交响曲》是一部厚实的工业叙事史,为我们认识这块“华南重工业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具有特殊的文献史料价值。李迅着墨于韶关工业的艰难创业和转型,映照的不仅是韶关,具有普遍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轨迹。它是韶关工业的历史记忆,也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面镜子。  


在这部作品里,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晏礼庆不仅窥视到韶关工业发展的大历史、大变迁的壮丽图景,同时也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工业情怀,这部作品对于增强民族工业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国家一级作家、社科研究员陈典松表示对这部作品的文本有两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中国视野,韶关情怀。通读全书,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的立意,用自己的笔和心灵,以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为背景板,书写韶关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风雷激荡,大潮汹涌;二是用散文化、诗化的语言书写真实感人的工矿故事。在叙事过程中,作者根据行文变化,采用了多种语言形式,不管是开篇的长诗,还是描写细节的散文语言,既体现了作家的叙事语言驾驭能力,更表现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人和事,倾注真挚、浓烈的深情和爱恋。  

《作品》杂志特约评论家曹文军认为,工业文明是当今经济社会的主流,然而不少作家与之脱节,因而无法与时代同频共振。李迅对工业爱之深沉、察之细致、感之真切,难能可贵地葆有对工业时代的发声能力。李迅深情回望韶关这座南方工业之城,触摸她的纹理,深入她的内核,感知小地方的宏阔气象,书写大时代的精神质地,述说了一座南方城市的“工业时代”的艰难曲折,呈现出工业时代人类生活图景,既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激情燃烧,又有市场经济下群体命运波澜起伏的奋斗历程。  

作家陈乾坤说,这个题材对于文学创作者不好写、也很难写得好,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笔力。工业文学作品创作是个艰难的过程,目前来看,《燃烧的交响曲》显然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有人说文学负责“貌美如花”,工业负责“赚钱养家”。那么工业文学呢?我想在新时代中国文学大系中,工业文学应该有它的地位。这部《燃烧的交响曲》,是一部厚重的长篇报告文学,也是时下比较热门的非虚构写作样本。作品全景描写了韶关这座城市的工业时代,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文学体验。在整个篇章构架上,作者纵横捭阖,以诗为序章,以散文、剧本等创作手法融入到报告文学中去,语言激情澎湃,在内容上,历史与现实交织,多维度展示了韶关工业发展的恢弘景象。整个作品大气势、大写意、大手笔,有很多开创新河之处,值得学习借鉴。  

与会者认为,宏大的叙事,缔造了时代的华章。《燃烧的交响曲》真实而又艺术地记录了韶关一代又一代工矿人的博大胸怀与历史的厚重感,通过追溯韶关工矿上千年铜冶炼的发展轨迹,清晰地触摸到韶关工业发展的源头和脉络,与此同时,作品还再现了大量真挚感人的人物细节,刻画了劳模的不凡的生命历程与时代印记,还原了韶关工矿精神的本真和意义,为广东工矿发展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填补了粤北工矿史诗的文学空白。

作者:凡之 曙光


相关阅读

评论区

暂无评论,速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