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革命薪火 接力红色教育——记第八届韶关市道德模范张增应

2023-03-31 09:53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清晨,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曲江小坑镇汤湖村的老党员张增应家院前冉冉升起。虽然如今的张增应因上了年纪腿脚不便,无法自己举行升旗仪式,但他的儿子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帮助父亲完成他视为终身事业的“升旗仪式”,而张增应也坚持每天参加升旗仪式,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毅行动守护心中红色信仰,为广大群众树立起一座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精神丰碑。

曲江区委组织部部长邓光冲到张增应老人家中参加挂牌仪式。谭威明 摄

坚毅行动 守护红色信仰

1947年,年仅11岁的张增应参加粤赣湘边区纵队北江第一支队,成为一名游击队的通讯员,当时,他的大哥张绍华已是一名地下党员,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被叛徒出卖不幸牺牲。受大哥和其他共产党员的影响,张增应于1954年11月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军医,并在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哥生前有个心愿,就是希望看到新中国成立,看到新中国的国旗高高飘扬。”张增应如是说。1982年,从卫生系统退休的张增应回到曲江汤湖村,他的脑海里萌生出拥有一面国旗在家里升国旗的念头。不久后,他便从县城买回一面国旗,并从后山砍下一根坚硬的杉木,剥光皮后竖立起来作为旗杆,开启他的升国旗仪式生涯。  

在那之后的每天清晨,张增应都会如期举行升旗仪式,黄昏时再小心翼翼地将五星红旗收起。41年,近15000个日夜,无论严寒酷暑,张增应家的升旗仪式从未间断。每次升旗,张增应都要迈着75厘米的齐步,用9步走到国旗杆下,还要求自己在升旗时一定要做到国歌声止时国旗刚好匀速爬升到杆顶。  

“一开始是用杉木作旗杆,20多年时间里,杉木旗杆坏了3根。”张增应二儿子张本科说道。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曲江区有关部门分别拨专款修建升旗台,并在2016年对升旗台进行重修,旗杆由最初的杉木换成现在的不锈钢。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当鲜艳的国旗慢慢泛白,张增应就把旧国旗洗干净保留好,然后再换上崭新的国旗。41年里,他换了20面国旗。  

“每天升国旗,是为了守护心中的红色信仰。”张增应表示,希望用这种方式把革命前辈向往光明、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让大家都记住革命先烈、记住红色历史。

坚定信念 传递革命薪火

刚开始升国旗时,村民大多表示不理解甚至质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增应每天的升旗仪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儿孙和村民。  

如今87岁高龄的张增应一家四世同堂、三代从军,培养出6名共产党员,两个孙女在高中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一直教诲我们要‘爱党爱国爱人民’,对孩子们的成才很有帮助。”张增应的大儿子张良辉说。村民也自发地参与到他的升旗仪式中来,纷纷表示:这些年乡村变化很大,咱们腰包鼓了,要感谢党的恩情。升国旗是咱们对党对祖国的敬仰和感恩。  

2016年5月,曲江区委组织部将张增应家作为曲江区党员教育基地,并在张增应家修缮荣誉室;曲江区小坑镇中心小学把张增应家作为少先队教育基地。  

“市国税局38人、韶关军分区38人、小坑镇直属党支部20人、韶关学院政务学院96人……”在张增应家的访客留言本上,详细记录2018年至今众多参观者的详细资料,从党员干部到学生群众,张增应的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党员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0年3月,一场重病令张增应卧床不起。他叮嘱家人国旗每天一定要照常升起,张增应的大儿子张良辉、二儿子张本科均表示,立志将父亲升国旗的“事业”坚持下去。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增应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这一重身份感到骄傲与自豪,并将之化作自己的使命担当,用41年如一日升国旗的行动,让红色历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脑海,将革命基因深深植入每个人的心中,他的事迹被广为传颂。2021年,张增应获评为第八届“韶关市道德模范”,成为我们敬佩学习的道德楷模。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海涛 实习生 龚艺

编辑:李建群

相关阅读

评论区

暂无评论,速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