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载坚守匠心矢志技改——访南粤工匠、韶关工匠、大宝山矿副总工程师钟国建

2021-10-25 11:35  

“韶关是一座发展空间广阔的城市,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宽松的生活环境,给力的人才政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工匠人才的培养,我市连续三年开展‘韶关工匠’评选,号召全市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全市人才辈出、人尽其才营造广阔发展空间,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又即将出炉,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等工匠人才必将大有所为、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希望各类人才来韶发展,在这个宽广的大平台之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钟国建

十月的秋雨如同甘霖,朝着久旱的大宝山矿飘洒而下。  

从位于曲江区的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宝山矿”)矿部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驱车而上约10公里,就到达了海拔近千米的大宝山矿区铜硫选厂破碎磨浮车间。  

机器嗡嗡作响,矿浆在搅拌槽里翻滚,空气中夹杂着浮选药剂的气味。一位头戴安全帽,身穿深蓝色工服,戴着黑色镜框眼镜,正蹲在生产设备旁一边比划着双手一边与选矿技术员专注地探讨的“技术员”,就是南粤工匠、韶关工匠、大宝山矿副总工程师钟国建。

图为钟国建在工作中。韶关日报记者王志珍摄

29年冬雪夏阳,他坚守在基层,“蹲守”在生产一线,主持完成了近150项大型改造和数千项实验,破解了困扰大宝山发展几十年悬而未决的多项技术难题,把曾经处于全国落后水平的铜硫选矿指标从五年前的60%-65%提升至今天的88%-90%,一跃成为今天全国难选型铜硫矿的标杆。  

在同事们的眼中,这位肤色黝黑、身材精瘦的矿山选矿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大家相信,只要潜心钻研,大胆创新,“石头缝”里也能“掘金”。

“没有指标就没有形象”

“一条简单的曲线其实能反映出比较复杂的原矿性质变化……”在大宝山矿选矿部生产技术科中控室,钟国建一边盯着电脑上监测设备运行状况的曲线一边滔滔不绝地说起他所热爱的创新。  

多年在技术领域摸爬滚打,使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然而,他最开始从事创新的却并非选矿这个“主业”。  

1992年,从中南大学矿物加工专业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韶关,进入大宝山矿工作。“我喜欢做技术改造,最开始时改造过汽车、挖掘机,甚至手表都改过,从生产、破碎一直到精矿一体,一整条生产流水线全部都改过。”钟国建说,“但是后来,即使在非主业上改得再多我也还是感觉无根,只有把更多精力放到专业上去寻求突破,我的心里才会踏实。”  

他脚下这片遍野宝藏的红褐色土地原矿复杂、共伴丰富,是典型的难选铜硫矿,选铜回收率多年在60%左右徘徊。  “其他地方指标都到80%多,我们才60%多,在全国处于落后的水平,当时很受打击,没有指标就没有形象,人家一讲起来都是批评,都是异样的目光。”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现状。2015年起,他一门心思放在选矿试验上,在经过了大量研究后,他提出采用立磨浮选柱改造2000吨铜选厂流程的方案,并立下军令状:“在三个月内,把铜回收率从68%提升到78%。”  

当时,使用立磨浮选柱在国内已有成功经验,但要使立磨浮选柱适应大宝山复杂的矿石性质,却没有任何可以复制的经验。  

在项目启动后的一个月里,一个工服上带着泥痕的身影,每天都会在20多米高的楼层爬上爬下几百次……设备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最终经过123项整改,钟国建带领技术人员终于打造出了一条适合大宝山矿实际情况的全新流程。  

项目投产后,选铜回收率一跃提升到81%以上,实现历史性突破。但钟国建没有自满,他前进的脚步也并未停歇。  

2017年,大宝山矿建成7000吨铜硫选厂,选厂开得好不好,是大宝山矿能否生存的关键所在。作为工艺组长的他,当时满脑子想的就是:“我们技术人员肩负重任,再苦再累也不能放松一下。”  

每天吃在工地、住在厂里,哪里工艺不顺,他就“蹲”在哪里、改在哪里。三个月后,全国首条难选型铜硫矿自适应可变流程诞生,7000吨铜硫选厂提前半年达产达标,实现“双80”(铜硫回收率80%),创下了国内同业的最快、最好纪录。

“技术改造没有‘天花板’”

2018年,当大家还沉浸在达到“双80”目标的喜悦中时,钟国建又提出对7000吨铜硫选厂进行精扫改造的建议,既发挥浮选柱的优势,又结合浮选机的特点,从而提升选矿效率。  

这个建议犹如一颗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能达到80%以上已经是顶尖水平了,还有没有空间搞下去?”“你搞改造是要钱的,万一指标没增长,那岂不是害死人?”还有许多行家也下了论断:“以大宝山目前的装备,加上原矿的复杂性,已经没有提升的空间了。”  

当时的钟国建已经是韶关工匠,而且当上了大宝山矿选矿部首席工程师,万一失败了,不仅会砸了自己的“招牌”,而且投入的数百万元也会“打水漂”。  

质疑声此起彼伏,他心中想的却是:“目前的指标虽然已经不错,但离国内顶级指标还有巨大差距,做技改有风险,但是不创新,哪来的效益?”他下定了决心带头开始干,并说服了领导和同事们。2018年8月,项目投产后又历经了185次改进,选铜回收率再次提高了3个百分点,铜精矿月产量也从800吨突破到了1100吨,彻底打破了行家的公然论断。  

2018年12月,他主持实施铜硫选厂10000吨技术改造方案,三个月里进行了350项局部改进,项目顺利达产达标,选厂日处理量从8000吨增加了40%,铜精矿年产量达到11000吨,回收率又提升到84%以上,铜硫选厂首次实现了盈利;2020年,他用独创的二相流技术对选铜工艺做深度优化,选铜回收率连续4个月超过90%,优化后的9个月的平均回收率达88.48%。  

至此,虽然大宝山选铜指标已迈入顶级水平,但选硫指标还在低位徘徊。2020年5月,经过连续8个月实验后,钟国建再次提出进行选硫流程脱锌扩容改造的设想。他用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演算、核实和确认,大胆尝试采用双开双闭双循环的灵活切换流程,还使用了全球首台160立方米自吸浆充气式浮选机。同年12月投产,改造取得巨大成功,目前选硫回收率已经飙升14个百分点,达到了90%,助推大宝山的硫产量跃居全国第一。  

随着指标的提升,大宝山矿的经济效益也大幅增长,产值原来不足6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5亿元。“哪怕现在铜硫选矿指标都达到了88%以上,你也不要认为已经到‘天花板’了,因为创新的空间永远无法想象的。”钟国建说。

“技改是兴趣也是责任”

从业29年来,钟国建主持完成了近150个技改项目,成功率达100%,数字的背后倾注的是大量的心血与汗水。  

“做技改必须小心谨慎、反复验算,还要考虑好退路,万一这一步失败了要从哪里去补救。”在开始每一个项目前,他都会首先做上百次严苛的小型试验,成功后再进行建模、优化和打磨,一个完善的创新周期往往需要近一年的时间。  

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铜硫选厂副厂长、书记兼技术厂长、主任工程师、选矿部副部长、首席工程师,再到如今的副总工程师,身份在变化,钟国建却依旧是那个整日“泡”在选矿厂生产现场的钟国建。对他而言,技改如每日呼吸的空气一样,习以为常而又不可或缺。  

“在生产过程中,当有问题出现的时候,课题就出现了,所以搞创新不能脱离生产现场,不能脱离基层。而且每解决一个问题,我都会感到很充实、很快乐。”钟国建说。  

从风华正茂到年过半百的人生跨越,他把自己铸成了一颗坚实的螺丝钉,在技术攻坚的道路上闪闪发亮。广东省总工会在大宝山矿区成立的钟国建工匠创新工作室里,整齐摆放着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牌,是他和技术团队在技改道路上一路走来的肯定与见证。  

成立工作室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推动着他去攻克更多的难关。“以前我做技改是出于兴趣,但现在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责任,也出于一种情怀。我们学那么多东西,如果不把它用来创造价值,那么就对不起党和国家的培养,对不起企业不计成本的投入。”  

眼下,这位貌不惊人的矿山选矿技术带头人又有了新的目标:在做好主业的同时,又更多地关注如表外矿回收利用等副业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不断推动企业外延式的增长,同时要做好传帮带,培养好下一代的技术改造接班人。  

“守心守静守本分,耐冷耐苦耐辛劳”。工作室大门两侧金黄色牌匾上的红色大字,是对工匠精神的诠释,也是对钟国建扎根基层、坚守初心的真实写照。

作者: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赟 侯海霞

编辑:李建群

相关阅读

评论区

暂无评论,速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