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历岩,也叫“杨沥岩”,原称“老鹰岩”,又称“灵岩”,位于南雄市区西北约10千米处的全安镇杨沥村西侧。《直隶南雄州志》载:“杨历岩,城西北二十里,以汉楼船将军杨仆经此得名。”另据《直隶南雄州志·寺观》载:“杨历岩……山顶方广百余丈,前后皆奇峰怪石,有潭深二丈许。绝壁有瀑布,瀑布中祗林寺,瀑布为寺之屏。游者以为入瀑布中,不知其且入寺中也。岩高深各数十丈,广三太,可置屋十余间。而瀑布之横悬正足以蔽之。以外望之,但见瀑布并不见有寺。岩下又有一岩,如巨石吸水,水喷薄至雨花台,乃成溪,潭旁有大小蒲团石。”
旧时,杨历岩气势磅礴、幽深清凉、百态千姿、林木葱茏、景色秀丽。元代进士程文表曾作诗《灵岩龙瀑》,诗云:“层峦叠嶂紫霞堆,中有飞泉百道来。白昼无云晴喷雪,青霄不雨暗惊雷。夏炎雅称调冰碗,秋冷尤宜荐菊杯。千古匡庐同此景,品题谁继谪仙才。”《明·南雄府志》记述杨历岩:“山巅夷旷,飞泉泻空,上有潭深二丈许,下有三岩,傍有祗林寺。”明代,曾把“灵岩龙瀑”列为南雄八景之一。
顺着杨历岩旁的小道登上岩顶,颇有“日登历岩众山水,夜观雄州万家灯”之感。春夏之际,岩上瀑布飞泻,弥漫山岩,天水浑然一体。如今,岩内壁上仍存“天然丝竹”“水景”“山高水长”等摩崖石刻。岩洞内,今有江西泰和欧阳翱等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仲夏刻在岩石上的题诗,诗云:“众山一览尽包罗,瀑布高悬泻水多。生佛依稀邻大士,灵岩突兀坐弥陀。松风明月幽人赏,花雨慈云孺子歌。真武殿前参妙谛,惟与静养悔蹉跎。”
《南雄县志》也记录了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任南雄知府的郑朝辅所作《杨历岩》一诗,诗云:“落日名岩上,冲风衰草边。旧游仍历水,新句动幽燕。暝色山云合,烟光晚照联。忧民空自拙,报国有诸贤。经纬临南服,玄枵望北天。仰观霄汉逼,回首郡图偏。登眺寻盘石,藏修乞暮年。凋零怜井邑,盈耗度私田。鼎角争标注,溪流自蜿蜒。循墙晨见蚁,抱叶夜无蝉。社鼓连乡急,疏钟侧栋悬。题封瀑布下,觅洞碧桃前。旌盖舆人拥,盘餐驿使传。僧房堪促膝,村酿亦佳筵。灵气龙珠伏,欢声马足先。三峰非沃野,杨律本深源。
雾宿同文豹,风搏起钝鸢。传灯明达旦,止鸟曙交喧。梦觉金光满,阳开玉饼圆。终期窥合壁,颠倒悟真仙。”
相传杨历岩的得名与汉代楼船将军杨仆有关。汉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大臣吕嘉谋叛,汉武帝刘彻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分四路出兵,征讨南越叛兵。其中一路由楼船将军杨仆率水师数万人从南昌出发,溯赣州,再沿章水至大余,然后弃船登岸。并伐木造船,准备南下讨伐叛逆。吕嘉获悉后,乘汉军忙于造船之际,组织叛军突袭汉军。杨仆将军率兵迎战,厮杀出一条血路,撤退到老鹰岩山地。汉军遭受袭击,伤亡惨重。水师经过整编和集训后,在老鹰岩下誓师南征,最后击败吕嘉叛军,为统一南越作出了重大贡献。
后来,邑人为纪念杨仆将军功绩,就将老鹰岩改为杨历岩,而岩下的村庄,便叫杨历(沥)村。
作者:曾诚
编辑:杨嘉慧
评论区